阴阳本无形,配合乾与坤。
阳动司发育,阴静乃归根。
冥心观造化,至理谅斯存。
何当扫闲轩,日与静者论。
【题解】
《题符氏静轩》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在开元初年为友人符载的居所题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借“阴阳”、“天地”、“乾坤”等概念,以阴阳相生、相克、相胜、相复之理,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生成发展的规律和道理,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美的追求。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全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押一个韵。
【注释】
- 阴:这里指地之阴气。
- 阳:这里指地之阳气。
- 乾坤:指天地。
- 至理:指最根本、最重要的道理。
- 闲轩:闲静的轩窗。
【译文】
阴阳本来没有形体,相互配合形成天地。
阳气运动主管着事物的生长,阴气静止则归于本源。
冥心观察天地万物的生生灭灭,最根本道理一定存在。
何须去扫除那闲静的书斋,让日与静者来论说。
【赏析】
《题符氏静轩》一诗,是作者为友人符载的居所题写的。诗人通过对宇宙间阴阳二气的观察,描绘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自然图景。诗人以阴阳的相对性为前提,阐述了天地万物生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和谐之美的向往之情。
诗的前两句:“阴阳本无形,配合乾与坤。”从哲学的高度指出,阴阳二气是无形的,但它们又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天地万物。这两句既是对宇宙万物生成规律的揭示,又是诗人对自然界整体美的赞美。接着,诗人用“阳动司发育,阴静乃归根”一句,进一步描绘了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阳气主司着天地万物的生长和发育,而阴气则主导着万物的回归和归根。这里的“司”和“归根”都带有主宰、支配之意。诗人在这里既强调了阴阳二气的重要作用,又表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接下来的两句“冥心观造化,至理谅斯存”则是诗人对于自然界和谐之美的赞颂。他通过观察天地万物,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与和谐。这种和谐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它体现了最根本、最重要的道理。诗人认为,只有通过冥心观察、深入理解,才能真正领悟到这种和谐与至理的存在。
最后两句“何当扫闲轩,日与静者论”则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他希望有一天能够扫除那些繁琐的事务,与那些静心研究学问的人一起讨论问题,共同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与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阴阳二气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热爱与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在面对纷繁世事时所持有的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