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如人立对斜晖,偶共闲僧此息机。
止水无风看月度,高山有鹤伴云归。
诗留去后桃千树,人到重来柳十围。
灯影长明青一点,灵光还是昔时非。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游故地,感叹岁月流转,人事已非的情景。
第一部分:
- 石如人立对斜晖:石头的形状像人站立着面对着斜阳。这里的“石”可能是指一块石头或者一块石碑,而“斜晖”则是指夕阳的余晖。诗人用“人立”来形容石头的形状,可能是在形容这块石头的形态奇特,如同一个人站在斜阳下。
译文与赏析:
在斜阳的映照下,那块形状奇特的石头仿佛一位站立的人,静静地面对着天空中的夕阳。
第二部分:
- 偶共闲僧此息机:偶尔与悠闲的僧人一起休憩,放下心中的纷扰。这里“闲僧”指的是一个悠然自得、不问世事的僧人,而“息机”则是指放下心中的杂念,安静下来。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想要远离尘世纷扰,寻求内心的平静的愿望。
译文与赏析:
在这片静谧的环境中,诗人与悠闲的僧人一起享受宁静的时光,放下了心中的纷扰,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第三部分:
- 止水无风看月度:水面静止,没有一丝波澜,静静地看着月亮穿过。这里的“止水”指的是水面静止的状态,而“看月度”则是形容月光洒在水面上的景象。诗人用“无风”来形容水面的平静,强调了月光的明亮和清澈。
译文与赏析:
在这个宁静的场景中,诗人静静地看着月光穿过水面,感受到了月光带来的宁静和美好。
第四部分:
- 高山有鹤伴云归:高山上有一只鹤陪伴着云彩一同回归。这里的“高山”指的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而“鹤伴云归”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人通过这个画面,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译文与赏析:
在这片高山之上,一只鹤伴随着云彩一同归来,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
- 诗留去后桃千树:诗歌留下的痕迹,使得去了之后的地方变得繁花似锦。这里的“桃千树”可能是指桃花盛开的景象,而“留诗”则是指留下了诗作。诗人通过这个画面,表达了诗歌对一个地方的影响,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
译文与赏析:
诗歌留下的印记,使得去了之后的地方变得更加美丽,桃花盛开,犹如一片花海。这体现了诗歌的魅力和影响力。
第六部分:
- 人到重来柳十围:每当有人再次来访,柳树的枝条便围绕着他(她)生长。这里的“柳十围”指的是柳树的枝干环绕着人,形成了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诗人通过这个画面,表达了对人的深情厚意,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译文与赏析:
每当有人来访,柳树便会围绕在他/她的身边,展现出一种亲密和谐的画面。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朋友或亲人的深深思念。
第七部分:
- 灯影长明青一点:灯影在长河中摇曳,仿佛是青莲在水中绽放。这里的“灯影长明”指的是灯光在长河中摇曳生辉,而“青一点”则是指青莲花在水中绽放的样子。诗人通过这个画面,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译文与赏析:
在这幽静的环境中,灯影在长河中摇曳生辉,而青莲在水中绽放,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这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向往和留恋。
第八部分:
- 灵光还是昔时非:灵光依旧闪烁,但已经不是从前的模样。这里的“灵光”可能指的是某种神秘的光芒或灵性的力量,而“昔时非”则是表示时光变迁,昔日不再。诗人通过这个对比性的表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感慨。
译文与赏析:
尽管岁月变迁,但那份灵光依旧闪耀,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美好。这种对比性的表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