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阁道倚空青,湛湛澄江练影横。
千佛参差半天上,四山环合一川平。
云间烟火无闲地,画里升平有此行。
乡国三年六千里,偶于仙苑见崖名。

吾乡之崖有以青得名者余尝取以自号至元十四年偕御史国瑞外郎周卿有东州之行道出阆州阆之南二十馀里佛阁突兀因周览形胜得河南人王子京青崖石刻不知阆之崖与吾乡之崖一而二者耶抑海内一家山川脉络同一元气二而一者耶或其偶与之合耶乃书此以识

遥遥阁道倚空青,湛湛澄江练影横。

千佛参差半天上,四山环合一川平。

云间烟火无闲地,画里升平有此行。

乡国三年六千里,偶于仙苑见崖名。

注释:

吾乡之崖有以青得名者:吾乡的山崖因为颜色青绿而得名。

余尝取以自号:我常常以此山崖命名作为自己的名字。

至元十四年:至元为元世祖忽必烈所建的大元王朝年号,至元十四年是公元1277年。

偕:和……一起。

御史国瑞:即御史大夫兼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阿兰吉思,字国瑞。

外郎:官名,即郎中、员外郎。

周卿:周文质,字卿,四川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人,至元年间任四川行枢密院同佥,知阆州事。

有东州之行:有一次去往东州的行程。

道出阆州:从阆州经过。

阆之南二十馀里:在阆州南边二十多里的地方。

佛阁突兀:佛阁高耸入云。

因周览形胜:于是欣赏了那里的山水景色。

得河南人王子京青崖石刻:得到河南人王子京的青崖石刻。

不知阆之崖与吾乡之崖一而二者耶:不知道阆州崖和我的家乡崖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呢?

抑海内一家山川脉络同一元气二而一者耶:或许天下的山川脉络都是一种元气呢?或者只是偶然相同呢?

或其偶与之合:或许是偶然相同呢?

乃书此以识: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记录这件事。

赏析:

《赠阆中王京》是一首题咏诗作,作者为至元间诗人杨载。此诗通过描写阆中佛阁及周边景色,抒发了诗人对阆中美景的热爱之情。

开头两句点题并直接进入正题。“遥遥”二字,既写出佛阁的高耸入云,又渲染出诗人登阁远望时的开阔心情。“倚空青”,用拟人手法写佛阁巍峨壮观,直插云端,好像它那苍青的颜色就是它本身一样。“湛湛澄江练影横”,用夸张手法描绘江水碧清如镜,映照出远处山峦的倩影;江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天空和佛阁,构成一幅天然图画。这一句把佛阁和江山融为一体,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面。“千佛参差半天上,四山环合一川平。”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千佛比作满天繁星,将四座山峰比作护卫着千佛的卫士,将一条大河比作千佛的母亲。这样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富有诗意。同时,“千佛”、“半天上”、“四山”、“一川”等词也使得诗句更加紧凑有力,让人感受到佛阁的雄伟壮观和山河的壮丽美丽。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在游览过程中所得到的深刻印象和感受。“云间烟火无闲地,画里升平有此行。”“云间烟火”是指云雾缭绕中的烟火气息,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画里升平”则形容这里的景色如同画卷一般美妙动人。在这里,“画里升平”不仅指眼前的风景如画,更隐喻着这里的百姓生活安定和谐。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美景的喜爱之情,也为后文进一步描绘阆中的美丽风光作了铺垫。结尾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游历阆中的感受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乡国三年六千里,偶于仙苑见崖名。”诗人在游历阆中之前已经在外漂泊多年,如今终于回到故乡,感叹自己曾经在外漂泊长达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他走过了许多地方,见识了各种各样的风景。然而,当他再次踏上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时,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来到了一个仙境般的所在——阆中。这里的山青水秀、风景如画,让人陶醉其中。而诗人之所以会如此感慨,是因为他在阆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和心灵的寄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