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矣,风凄凄,车中行客胡不归。
一车南,一车北,南来北去何时息。
车行欲近关上头,鞭牛不前吁可愁。
须臾推挽在平地,车中儿女欢且讴。
短褐萧萧风雪里,山径荒寒多虎兕。
呼儿取火供晚炊,瓦铛黍米和沙煮。
黄昏露宿官道边,茅店鸡鸣载行李。
殷勤起谢车中人,万岭千山多苦辛。
严风吹霜皮肉死,一身只有筋骨存。
安得筋骨化为山下土,填却千山万山无险阻,尽使行人免愁苦。
度居庸
岁暮矣,风凄凄,车中行客胡不归。
一车南,一车北,南来北去何时息。
车行欲近关上头,鞭牛不前吁可愁。
须臾推挽在平地,车中儿女欢且讴。
短褐萧萧风雪里,山径荒寒多虎兕。
呼儿取火供晚炊,瓦铛黍米和沙煮。
黄昏露宿官道边,茅店鸡鸣载行李。
殷勤起谢车中人,万岭千山多苦辛。
严风吹霜皮肉死,一身只有筋骨存。
安得筋骨化为山下土,填却千山万山无险阻,尽使行人免愁苦。
注释:
- 度居庸:度过居庸关(今河北怀来县西)。
- 岁暮:一年快结束了。
- 车中:指车上的人。胡:同“乎”,句末语气词。
- 一车南:指车往南方开。一车北:指车往北方开。
- 南来北去:指来往于南北两地之间。
- 息:休息,停驻。
- 鞭牛:赶牛。牛不前:形容牛不向前行走了。吁:叹息声。
- 须臾:片刻,片刻之后。
- 短褐:短小粗陋的衣服。萧萧:风声,这里形容衣服被风吹得飒飒作响。风雪:风和雪。
- 山径:山路。荒寒:荒凉、寂寞、冷清。
- 虎兕:野兽。
- 呼儿:招呼儿子。取火:点火做饭。
- 瓦铛:古代的一种炊具。黍米:小米。和沙:将黍米和沙混合在一起煮。
- 黄昏:日落时。露宿:露天睡觉。官道边:官家修的公路旁边。
- 茅店:用茅草盖顶的店。鸡鸣:鸡叫。
- 殷勤:诚恳、殷勤。起:起身。谢:感谢。
- 万岭千山:无数的山岭和山冈。
- 严风:寒冷的北风。霜:结了冰的白茫茫的雪。
- 筋骨:肌肉筋腱。存:存在。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行者在旅途中的所思所感,抒发自己对路途艰险的感慨以及旅途艰辛的生活现状。全诗以旅途见闻为主线,通过对旅途中的各种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艰难险阻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困苦的同情与理解。
首句“岁暮矣,风凄凄,车中行客胡不归。”直接点明了时间背景——年终时节,天气寒冷。接着描写了行车途中的景象,通过“一车南,一车北”“鞭牛不前”等细节描绘,表现了旅途的艰辛及行旅者的无奈与焦虑。
接下来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困难与挑战。“车行欲近关上头,鞭牛不前吁可愁。”诗人描述了车辆接近关卡时的情景,而由于牛不前进,导致整个车队陷入困境。这里的“吁”字生动地表达了行旅者内心的担忧与不安。
紧接着,诗人转向了对夜晚住宿场景的描绘。“须臾推挽在平地,车中儿女欢且讴。”在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于在平地上停了下来,车上的孩子们欢快地唱歌跳舞,而诗人本人则在一旁默默祝福他们平安顺利。这一部分既展示了旅途中的欢乐瞬间,也反映出行旅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助。
接下来的诗句则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生的艰辛与苦难。“短褐萧萧风雪里,山径荒寒多虎兕。”诗人用“短褐”来形容自己的简陋衣着,用“风雪”、“荒寒”等词汇描绘出一幅艰苦的生存环境。同时,“虎兕”一词则隐喻了生活中的种种艰难险阻以及无尽的困苦与挣扎。这种描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整首诗的情感色彩更为丰富。
随后的诗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于人生困苦的理解。“呼儿取火供晚炊,瓦铛黍米和沙煮。”诗人通过呼唤孩子点燃火堆、准备晚餐的情节,展现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基本生活秩序的能力与毅力。然而,这种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因为短暂的温馨而得到缓解,反而使得人们更加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与沉重。
最后几节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与坎坷。“黄昏露宿官道边,茅店鸡鸣载行李。”诗人选择了在黄昏时分露宿在官道旁的场景进行描写,而“茅店”则象征着简陋而充满艰辛的生活条件。而“鸡鸣载行李”则暗示了行旅者必须在黎明前启程,以便在天黑之前抵达目的地。这种描述不仅体现了旅途中的艰难困苦,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执着。
最后两句则以简洁的语言总结了整首诗歌的主题与情感。“殷勤起谢车中人,万岭千山多苦辛。”诗人在得知对方感激之情后,内心充满了欣慰与喜悦。而“万岭千山”则形象地表达了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种种艰难与坎坷。这两句简短而有力的总结不仅凸显了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也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