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李贽的《童心说》。以下是诗句及译文的对应解析,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markdown
译文
既然已经用闻见的道理作为心,那么所言者都是闻见的道理之言,非出自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不是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注释
- 夫: 第一句的主语代词,表示“如果”。
- 既: 副词,表肯定条件关系。
- 以为: 动词,认为。
- 心矣: 心之所在,指心灵。
- 皆: 副词,全。
- 何与: 疑问词,有什么作用。
- 岂: 副词,怎么。
- 假人言: 假的人说的话。
- 事假事: 做着假事。
- 文假文: 说着假话。
- 童心: 纯真的、不受污染的心。
- 常存: 常常存在。
- 道理: 真理和规律。
- 闻见: 听到或看到。
- 文: 文章、文学作品。
- 至文: 最好的作品。
- 何谓: 何所指,问什么。
- 童心: 孩童般的纯真之心。
- 自文: 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
- 至理: 最高的道理。
- 时势: 时代背景。
- 六经: 古代儒家经典《诗》、《书》(上)、《礼》(中)、《乐》(下)、《易》(上)、《春秋》(下)。
- 《语》《孟》: 儒家经典《论语》和《孟子》。
- 何辩: 为什么能够辨别。
- 至论: 最正确的论述。
赏析
这首诗是李贽对文学创作的一种独特见解。他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源于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的模仿或规则。他强调了“童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纯真和自由,才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因为它挑战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和道德标准。然而,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李贽的这种观点仍然具有启发性,它提醒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情感,避免被外在因素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