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译文】

《六经》、《语》、《孟》,不是史官过于褒扬的言辞,那么就是臣子极力赞美的语言。又不然,则是迂阔的弟子、懵懂的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到后面而遗落前面,随其所见,写在书上。后学不察,便以为出自圣人之口。确定地将其定为经典,孰知其大多数不是圣人之言呢。纵使是圣人所作,也不过是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那些懵懂的弟子、迂阔门徒。医药假病,难以定执,难道可以轻易地认为这是万世至论吗?那么,《六经》、《语》、《孟》,乃是道学的借口,欺骗人的渊薮,断断乎不可以用于童心之言。呜呼!我又怎么能够找到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去的人,与他讨论一番呢?

【注释】

夫六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乐》。

《语》、《孟》:指《论语》、《孟子》。

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如果不是史官过于褒扬之词。

则:就。

极:到极点。

为:被。

为:作为。

又不然:也不是。

迂阔门徒:指迂腐的学者。

懵懂弟子:指愚昧无知的学生。

医:治病。

难定执:不能确定。

假人:指作者自己,说自己像医生一样。

渊薮:比喻渊博的知识或言论的场所。

断断乎:断然。

明:明白,了解。

文:这里指文章。

【赏析】

本篇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的一首七言诗作,表达了对儒家经典中一些观点和思想的质疑,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心的理解。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诗人首先提出质疑,他认为《六经》、《语》、《孟》中的观点和思想并非完全出自圣人之手。这里的“史官”指的是古代的史官,他们的职责是记录历史事件,而不是创作文学作品。《六经》、《语》、《孟》中的许多论述可能是后世学者对圣人思想的解读和阐发。因此,诗人认为这些观点并不一定都是圣人之言。

诗人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诗人指出,即使是圣人的作品,也不过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和需要来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救治当时的人们。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于圣人作品的批判性思考。他并不赞同盲目崇拜圣人作品的观念。

诗人用“医药假病,方难定执”这句话来强调自己的论点。他认为,医药只是暂时的治疗方法,并不能治愈疾病的根本原因。同样,对于圣人作品的评价也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不能一味地追捧和盲目崇拜。

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通过质疑和批判圣人作品的方式,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知识和真理的困惑和迷茫,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