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帆北指沛公乡,矫首彭城在夕阳。
击筑久无秦子弟,歌风今有汉篇章。
千年往事河山改,万里秋归草木苍。
井邑萧条徒极目,可堪赤甸比遐荒。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李攀龙的《自彭城入沛书感》。以下是对每一句的解释:
- 余帆北指沛公乡,矫首彭城在夕阳。
- “余帆”指的是船帆,”北指沛公乡”表明作者正从彭城向北行驶,”矫首彭城在夕阳”则描绘了夕阳下彭城的景色。
- 击筑久无秦子弟,歌风今有汉篇章。
- “击筑”是一种打击乐器,”久无秦子弟”表示很久没有听到秦地的声音,”歌风今有汉篇章”则意味着现在有汉族的诗歌创作。
- 千年往事河山改,万里秋归草木苍。
- “河山改”指的是历史的变迁,”秋归草木苍”则表达了秋天的景致,草木呈现出深深的绿色。
- 井邑萧条徒极目,可堪赤甸比遐荒。
- “井邑”指的是村庄或城镇,”萧条”表示荒凉,”极目”意味着放眼望去,”可堪”表示难以忍受,”赤甸”指的是红色的土地,”比遐荒”则是与遥远的地方相比较。
下面是这首诗的译文:
自彭城进入沛县时,我眺望着夕阳下的彭城。
长久以来没有听到秦地的声音,现在却有汉族的诗歌创作。
千年的历史变迁改变了山河,万里的秋天让草木变得苍翠。
虽然只是极目远望,但看到赤色的大地与遥远的荒漠相比,还是让人感到不堪回首。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家乡的变化和自然景观,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同时,诗人也用对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