衮衣暮入飞龙殿,明祀朝歆纯德山。
不为弓刀留汉水,岂应松柏惨愁颜。
翠华映入飘仙洞,紫气浮空拥穆关。
父老不须南望切,扫除霜露便应还。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蜀地时所作。诗中描绘了唐玄宗南巡的盛况,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赏析:
首句“衮衣暮入飞龙殿”,描述了唐玄宗在黄昏时分进入飞龙殿的情景。这里的“衮衣”是指皇帝的华美的服饰,象征着尊贵和威严。而“飞龙殿”则暗示了皇家的庄严与辉煌。这一句通过视觉形象,展现了唐玄宗的尊贵地位和盛大的仪式。
第二句“明祀朝歆纯德山”,则是说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祭祀和庆祝,以表达对皇帝恩德的感激之情。这里的“明祀”指的是明亮而隆重的祭祀,而“朝歆纯德山”则表明人们将感激之心献给了具有高尚德行的皇帝。这一句体现了人们对皇帝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第三句“不为弓刀留汉水”,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看法。他并不希望战争继续,因为那会导致无辜人民的牺牲和苦难。这里的“弓刀”象征着战争的工具,而“汉水”则代表了中国的土地和文化。这句诗传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担忧。
第四句“岂应松柏惨愁颜”,则是说那些战火纷飞的地方,不会像松柏那样保持生机和活力。这里的“松柏”象征着坚韧不拔和恒久不变的生命力,而“愁颜”则表示悲伤和忧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的同情。
接下来的几句,“翠华映入飘仙洞”,“紫气浮空拥穆关”,以及“父老不须南望切”,都是通过描绘美丽的景色和祥瑞之气来表达对国家的祝福和期待。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最后两句“扫除霜露便应还”,则是一种对未来的祈愿,希望一切困难和灾难都能被扫除,国家能够回归安宁和繁荣。这句诗寄托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和平与幸福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唐玄宗南巡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