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当风战犹力,桃李无言混荆棘。桑干东带断冰流,昨日荒城作寒食。
君不见战士经年挂铁衣,一身重犯数重围。纥干山下营初散,牟那峰前檄更飞。
年年烽火为生计,谁道沙场春事稀。
【注释】
西城道中短歌:诗题,指唐代李益所作《西城道中》一诗。
柳条当风战犹力:柳枝在狂风中挺拔着,像战士一样战斗。
桃李无言混荆棘:桃树和李树虽然不说话,但它们长满了荆棘丛生的野地。
桑干东带断冰流:桑干河的上游流淌着断桥下结了冰的河水。
纥干山:即纥干山,位于今甘肃敦煌西北。
牟那峰:牟那是山峰名,位于今甘肃敦煌西北。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用烟火,故称烽火。
沙场春事稀:指边关战事稀少。
【译文】
柳枝在狂风中挺拔着,像战士一样战斗。
桃树和李树虽然不说话,却长满了荆棘丛生的野地。
桑干河的上游流淌着断桥下结了冰的河水。
昨日荒废的城池变成了寒食节的祭坛。
你难道没看见那些战士们经过一整年的战斗,仍然身披铁甲,重又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吗?
纥干山下的营地刚刚解散,牟那峰前的命令又飞来了。
每年都有战争为了生存,谁说边关春事稀少呢?
【赏析】
此诗写于公元910年(唐昭宗天佑四年)春天,诗人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城(今甘肃榆壁县)探亲途中,途经纥干、牟那二峰之间,看到桑干河上游结了厚厚的冰层,不禁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
首联“柳条当风战犹力,桃李无言混荆棘”,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柳条和桃李都在春风中摇曳生姿,顽强地生长,而荆棘丛生之地,却无人问津。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柳树和桃李的生长环境及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同时暗喻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之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颔联“桑干东带断冰流,昨日荒城作寒食”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见所闻。桑干河的上游流淌着断桥下结了冰的河水,昔日繁华的荒废之城如今已变成寒食节的祭坛,充满了凄凉与悲壮的氛围。这句诗通过对比桑干河的上游与下游的不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破坏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颈联“君不见战士经年挂铁衣,一身重犯数重围”则直接点出了作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战争对士兵的影响。这些战士们在战场上经历了一年的艰苦战斗,身上仍然穿着铁甲,多次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这句诗通过对战士们的描述,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感慨以及对士兵们英勇斗争的赞颂。
尾联“年年烽火为生计,谁道沙场春事稀”则再次回归到战争的话题上来。每年的战争都是为了生存,而谁能说在沙场上度过的春天是稀有的呢?这句诗通过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带来的伤害的担忧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