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材容得老天年,寒食丹砂木末燃。
汉主堠亭情独远,隋宫春树色同鲜。
残红似照崆峒火,野血疑啼建业鹃。
惟有刺桐共开落,城南上巳句谁传。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写作手法及思想情感的把握,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文学常识包括作者、作品背景、诗词内容、诗词赏析等部分。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这是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抓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来分析。

(1)

不材容得老天年。指没有才能,不能成大器。“材”是才,“天年”是指上天所给的生命年数。这里指花木没有成为栋梁之才,不能成其材。“容”即能。

(2)

寒食丹砂木末燃。寒食节这天,用丹砂烧着木末燃。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清明节前两天。相传起于春秋时代的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据《左传》记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割下大腿肉煮了汤给他吃。后来重耳回国为君,派人寻找他,介子推割肉自尽。重耳流涕而拜,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规定寒食节禁烟火,只能吃冷食。因此“寒食”也叫“禁烟节”。

(3)

汉主堠亭情独远。汉主,指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曾派使者到塞外,在匈奴王庭筑起一座亭。

(4)

隋宫春树色同鲜。隋朝宫殿里春天的树木色彩鲜艳。隋朝(581-618),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之后的一个大一统帝国。开皇年间,隋文帝杨坚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隋朝先后三次灭陈,统一全国。隋炀帝继位后,大兴土木,修筑东都洛阳城,并迁都于此。

(5)

残红似照崆峒火。残红,指落花。“残红”与“照”字连用,构成一个画面,既写出了花的落去也写出了光的反射。“似照”写出了花的落下也写出了光线的作用。“崆峒”即崆峒山,又名太白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东南部。“火”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燃烧”。

(6)

野血疑啼建业鹃。野血,指野地里的血,这里指的是杜鹃花。“鹃”是一种鸟名,又叫布谷鸟,因叫声像催人早睡的鹃啼而得名。“疑啼”是写声音好像在啼叫一样,写出了杜鹃花的叫声的特点。这里的杜鹃花并不是真正的杜鹃,而是红色的杜鹃花,所以“疑啼”也写出了杜鹃花的颜色的特征。

(7)

刺桐共开落,城南上巳句谁传。刺桐,即马缨花,又名马桑树、马桑子。马缨花的花期很长,每年春季开放,秋季凋谢。马缨花的花期长达三四个月,故又被称为三月花。马缨花的果实成熟的时候,会散发出一股香气。马缨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一种观赏植物,它的花冠形似马缨花冠,因此得名。“上巳”指农历三月上旬的传统节日,古人认为这个时期阳气上升,天气温暖湿润,草木萌动,正是万物生长繁殖之时,也是踏青的好时节。唐代文人墨客常以游赏春景为题材创作诗赋,借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

【答案】

【译文】

不材容得老天年,寒食丹砂木末燃。

汉主堠亭情独远,隋宫春树色同鲜。

残红似照崆峒火,野血疑啼建业鹃。

惟有刺桐共开落,城南上巳句谁传。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将木棉花喻为怀才不遇的志士,通过木棉花的遭遇来表现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情。全诗构思巧妙,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诗人把木棉花拟人化,说它是有才德但遭弃置的“老天年”;说它被寒食节的烟火熏黑了;说它被隋宫中的春色所吸引;说它被残红映照而光彩夺目;说它在野外被野火烧死;最后说只有刺桐花与它一起凋零。全诗四句一转,层层递进,感情强烈,意境深远。

首联写木棉花虽无栋梁之才却能耐久,暗示自己不被赏识的苦衷。颔联写汉武帝使臣到塞外,在匈奴王庭筑起一座亭。隋朝宫殿里春天的树木色彩鲜艳。颈联写木棉花被残红映照而光彩夺目,被野火焚毁;野草中的杜鹃花仿佛在啼哭,声闻四邻。尾联点出刺桐花与木棉花共同凋落,无人传颂它们的美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