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徵兵日,君恩佐郡年。
郡横秦望雨,兵入蓟门烟。
众谓波相及,吾知道固然。
还期保障意,兹地股肱偏。
【注释】
徵兵:征兵。
左迁:降职,贬谪。
常州别驾:唐刺史府属官,相当于州太守的副手。
郡:指代地方行政区划。
秦望雨:秦山在今浙江江山市,为浙江天目山脉主峰,又名吴岳、句余、吴公山。
入蓟门烟:蓟门,古地名,在今北京城北,这里指蓟州。
波相及:比喻水灾波及,此处比喻战乱波及各地。
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国家的栋梁。
偏:不平均,偏颇。
【赏析】
《送张虞部伯启左迁常州别驾》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这首诗作于大中八年(854),当时李商隐应制举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又考中弘农尉,任县尉。此诗是作者送好友张伯启离京赴常州做别驾时所作之作。
首联点明送别之意:国家正遭战祸,征兵日紧,而你却被委以重任,去辅佐郡守。“国难”二字总摄全诗,表明了作者对时局的看法。
颔联写友人临别时的感怀:“君恩佐郡年”,“君”指张伯启,“佐郡”即辅佐郡守,“郡”指张伯启所任之职,也就是常州别驾。“佐郡”,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辅佐郡守”,但结合全诗来看,似乎更可以解释为“辅助郡守治理政事”。张伯启被贬为常州别驾,这自然与他的才能有关,所以“佐郡”也可以理解为“辅佐郡守”的意思。但是这样的理解,似乎并不符合诗歌的常规表达方式。从全诗来看,“佐郡”更像是一个动词短语,用来描述张伯启的工作职责——辅佐郡守治理政事。
颈联进一步写友人临别时的感怀:张伯启虽然被贬为常州别驾,但他却有着远大的志向,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失宠而灰心丧气,相反,他会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来面对未来的挑战。这里的“众谓波相及”和“吾知道固然”两句,就是他对这种看法的回应。在他看来,那些关于他将被波及到水患之中的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谣言;而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决心,也绝对不会受到这些谣言的影响。
尾联则进一步强调友人的自信:他还知道,自己的使命不仅仅是辅佐郡守治理政事,更重要的是要保卫国家的安全。因此,他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京城,前往常州担任别驾一职。在这里,“还期保障意”一句,就是作者对于友人的期望和祝福。他希望友人能够不负众望,为保护国家的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描写和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于时局的看法以及对于友人的评价。同时,这首诗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传达出了作者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未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