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散平楚,馀春留远阡。
问津礼樵叟,下马拾榆钱。
白挟千峰雨,青迷万灶烟。
笛声丛薄内,宛似太湖田。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旨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诗题是“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就要求考生要熟悉全诗内容,把握其思想情感。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赏析。

首句写日暮,日落时分,燕京城南大道上的景物;第二句写春天,日落时分,春意未尽,田野上阡陌之间仍留有余香;第三句写问津,诗人来到南郊渡口,向老渔翁打听渡口情况;第四句写拾钱,诗人到渡口后,下马捡拾路旁榆树钱(指路费);第五句写山色,山间云雾缭绕,白雾夹带千峰雨滴;第六句写烟景,远处万家炊烟弥漫,青蒙蒙一片;末句写笛声,在丛林深处听到一曲悠扬的笛音,宛然一幅太湖田家乐图。

【答案】

①落日散平楚,馀春留远阡——落日余晖洒满大地,春天的气息留在了远方的田野;②问津礼樵(xiáo)叟,下马拾榆钱——询问渡口的老渔民如何过河,下马捡拾路旁的榆树钱作为路费;③白挟(xié)千峰雨,青迷万灶烟——山上的白雾裹挟着千山峰间的雨露,烟雾笼罩着无数座炊烟缭绕的村庄。④丛薄内,宛似太湖田——在茂密的树林里,仿佛看到了太湖边那片肥沃的田地。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景色及田园生活情趣的七言律诗。前四句描写了诗人到达南郊时所看到的景色。夕阳西下,落照平川,春天尚未离去,但田间阡陌已无余香;此时诗人来到渡口,向一位渔翁打听渡船情况。渔翁告诉说:“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诗人回答:“我来自京城,要去南方。”“啊!你从京城来,想去南方,这很好。”渔翁说,“不过现在还没有渡船,你只能在这里等着。等一会儿有船来了,你下马过来,我会告诉你怎么过去。”于是诗人只好在岸边等待。诗人在南郊渡口等待时,看见路边有一棵榆树,树上挂着一些榆钱(古代用作路费),于是下马捡起来,准备作为这次旅途的路费。

接着诗人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座小山脚下的小村庄。这时,只见山上云雾弥漫,山下的村庄被一层淡淡的绿意所笼罩,一片朦胧。这时又听见一阵笛声传来。诗人顺着声音望去,原来是一丛竹林中的一位渔夫正在吹着笛子。诗人听后觉得非常悦耳动听,便想上前与这位渔人攀谈几句。可是渔夫却告诉他,他也不知道对方是谁。诗人见状只好离开那里继续前行。走到半路上,诗人忽然看到前面有一座山丘。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座小山,山上长满了竹子。由于天色将晚,诗人便下了马靠在山腰歇息。这时,他发现身旁有一棵高大的柏树。原来这株柏树已经生长了一千年了。诗人不禁感叹万分地吟出了两句诗:“柏树苍苍立百春,不知今夕属何人。”

最后诗人来到一个村庄。这时正值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村中炊烟袅袅升起。诗人走进一家农户院中,主人热情地招待了他。他拿出自己的行李放在一边,主人就为他端上了一碗饭、一盘菜。诗人吃了几口后感觉十分可口,便向店主人请教起当地的风俗人情来。店主人告诉他:“这儿的人们喜欢唱歌跳舞。每到傍晚时分,村里的人就会聚在一起跳起舞来。有时也有人会唱几首小曲助兴。他们唱的都是些民间小调儿。不过他们唱得并不好,所以大家总是跟着哼唱几句而已。”诗人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他就坐在屋外欣赏起他们的歌舞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