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风云伏,精灵日月移。
盖棺终不定,前席竟无期。
画地身从入,呼天听每迟。
如逢九泉辙,倘可问袁丝。
注释:
变态风云伏,精灵日月移。盖棺终不定,前席竟无期。画地身从入,呼天听每迟。如逢九泉辙,倘可问袁丝。
释义:
变态风云伏,精灵日月移。
盖棺(棺材)终不定,前席(座位)竟无期。
画地身从入,呼天听每迟。如逢九泉辙,倘可问袁丝。
译文:
变幻莫测的风云被压抑,精灵般的日月被移动。
棺材盖上了,命运却依然无法确定,座位前的谈话竟然没有结果。
在地上画出界限,我就像从里面进入,呼唤上天却总是回应迟缓。
如果遇到九泉之下的道路,或许能够向袁丝询问命运?
赏析:
这首诗以纪戊午年正月李公的事情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命运难测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寓意深刻,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佳作。
首联“变态风云伏,精灵日月移。”描绘了变幻莫测的风云和精灵般的日月被移动的景象,既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又暗示了命运的不可捉摸。
颔联“盖棺终不定,前席竟无期。”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命运的无奈与困惑。这里用到了两个典故,一是“盖棺”指的是人死后才能定论,意味着事情的结果难以预料;二是“前席”指的是座席之上,比喻与人交谈或议事。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生死、前后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深深忧虑。
颈联“画地身从入,呼天听每迟。”则通过“画地”和“呼天”两个动作,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身处困境时的无助与迷茫。这里用到了“画地”和“呼天”两个意象,前者表示诗人身处困境,无法自拔;后者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绝望与彷徨。同时,“呼天听每迟”也暗示了诗人在寻求帮助时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尾联“如逢九泉辙,倘可问袁丝。”则是诗人对未来命运的展望与祈祷。这里的“九泉辙”指的是阴间的道路,而“袁丝”则是指织布所用的丝线。这里用到了“倘可问袁丝”这一典故,意味着诗人希望能够在阴间找到线索或答案,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既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命运的关注与期待,也体现了他对于生活的执着与不屈。
整首诗通过对世事无常、命运多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困境的深深忧虑与无尽探索。同时,诗中蕴含的哲理意味也使其成为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