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怜伏枕处,咄咄向何人。
春色从教负,朋情转自真。
莺花若下酒,烟雨霅溪纶。
不独能憎达,穷来妒汝身。

【解析】

此诗作于元和八年(813),诗人因遭谗言被贬为江州司马,身处困境之中,却仍怀有“不独能憎达”的豪情壮志。首联写自己与友人书信往来频繁。颔联以“春色”自比,暗喻自己的处境。颈联用“烟雨”“霅溪纶”形容自己的穷困潦倒,抒发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同情。尾联点明主题,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虽处逆境,但并不气馁,仍怀有豪迈之志的情怀。

【答案】

①遥怜:深深怜爱。②伏枕:病卧在床上。③次答:再次回答。④负:辜负。⑤朋情:朋友情谊。⑥真:真诚。⑦若:像。⑧烟雨:烟云和雨雾。⑨霅溪:霅溪,即霅溪水。⑩憎:憎恨。⑪妒:嫉妒。⑫能:竟然;居然。⑬达:通达豁达,指达官贵人。⑭穷来:贫困时。⑮身:自身,自己。译文:

我多么怜爱你那病床上躺着,可又不知向何方倾诉?

春天来了你却要辜负,你那友情却是如此真诚。

莺花盛开好像美酒,烟雨蒙蒙如同细丝纶。

我不单单憎恨那些达官贵人,即使贫困到来也嫉妒你的身躯。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八年(813),当时诗人因遭谗言被贬谪,处境极为艰难,心情十分苦闷,因此写下这首诗,寄予友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全诗四联,前两联叙事,后两联抒情,叙事中蕴含抒情,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