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诸供奉,谁如顾虎头。
还从视草暇,时作散花游。
云入松房冷,风生茗碗秋。
颇饶禅悦味,能为远公留。
【注释】
屈指诸供奉,谁如顾虎头。
还从视草暇,时作散花游。
云入松房冷,风生茗碗秋。
颇饶禅悦味,能为远公留。
【赏析】
顾舍人夏日过访弘法寺:诗人顾况,字逋翁,苏州人(苏州古称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他为人诙谐滑稽、机智善辩,有“风流宰相”之称。他的诗以描写隐逸的生活为主,也写了不少讽刺时弊的诗句,因此,在当时受到一些人的称赞。
这首诗是诗人顾况夏天游览弘法寺时所作。弘法寺位于苏州城西北灵岩山麓,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唐玄宗开元间,改称兴福寺。唐代著名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曾住此寺。
“屈指诸供奉”,是说在座的诸位都是供奉,即侍奉君王的官员。在唐代的官宦中,有职衔的称为供奉,没有职衔但有特殊身份地位者则被称为供奉官,其职责是侍奉皇帝或王公贵族,有时也参与朝政。这些供奉,大多出身于名门望族,世代簪缨,有的还是进士出身,因而在朝廷里享有较高的声望。“谁如顾虎头”,是说顾虎头(顾况)比这些人更了不起。顾况,字逋翁,苏州人,曾任著作郎、集贤院学士等职。因自号“桑榆老人”,所以又有“桑榆人”(桑榆是夕阳西落的意思)之称。他的诗才横溢,与白居易齐名,世称“顾白”。当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而顾况任苏州刺史,二人相约同游湖州南浔的孤山和洞庭湖畔的湖滨。白居易在《送顾十一评事赴苏州》中写道:“两别之后各西东,南北东西又不同。若为再见便相识,倒著乌纱帽底通。”
“还从视草暇,时作散花游。”这是说顾况常在闲暇之余到寺庙中看佛经,并且常常去散花游玩。“还从视草暇”是指顾况经常在闲暇之余到寺庙中看佛经;“散花游”则是指散花,即施舍给贫苦百姓,佛教认为施舍能给众生带来幸福,所以佛教徒常在寺庙中散花。
“云入松房冷,风生茗碗秋。”这是说云彩飘入松林的松房,使房间显得更加清冷;风吹来,送来了阵阵茶香,使茶水变得更加清凉。“云入松房冷”是指白云飘进松树林中的松房;“风生茗碗秋”是指微风吹拂着茶杯的茶水,使茶水散发出阵阵清香。
“颇饶禅悦味,能为远公留。”这是说这里很值得游览,能使人领略到佛教的真谛,也能让人留连忘返。“禅悦”是佛教用语,意译为“禅悦”或“清净”,即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能为远公留”则是说这里很值得游览,能使人领略到佛教的真谛,也能让人留连忘返。
顾况这首诗写在弘法寺游览所见所感,内容较为平淡。但是,由于作者对佛教有着较深刻的认识,所以诗中处处流露出对佛教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