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澹千山暮,凭阑首重回。
虹争汾水上,云拥太行来。
渐老惊先达,多艰急异才。
今宵迟月色,须为绣衣开。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王世贞,全诗如下:
黯澹千山暮,凭阑首重回。
虹争汾水上,云拥太行来。
渐老惊先达,多艰急异才。
今宵迟月色,须为绣衣开。
接下来我将为您作下翻译和解析:
译文:
在千山黯淡的黄昏时刻,我倚栏远眺,仿佛回到了过去。那彩虹争着挂在汾水之上,云雾环绕着太行山脉。岁月让我渐渐老去,却依然对先辈们充满敬意,面对国家危难之际,急需有才能的人挺身而出。今晚的月色格外温柔,但为了国家的大业,我必须披挂上战袍,迎向挑战。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中秋夜登楼赏月的诗。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中秋之夜的自然美景和内心的感慨。首联“黯澹千山暮,凭阑首重回”描绘了夜晚山峦的朦胧景象,诗人凭栏而立,似乎回到了过去的某个时刻。这一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回顾,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颔联“虹争汾水上,云拥太行来”进一步描绘了天空中的奇观,彩虹如同争艳的花朵般悬挂在汾水之上,云雾像大军一般围绕着太行山脉。这两句既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又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得画面更为生动有趣。
颈联“渐老惊先达,多艰急异才”则转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诗人感叹时光易逝,自己虽已年迈,但仍心系国事,期待有才能的人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分忧解难。这一联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也体现了他对后辈的期望和责任担当。
尾联“今宵迟月色,须为绣衣开”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用“迟月色”来形容月亮的光辉并不那么明亮,暗示着国家当前的困境。最后一句“须为绣衣开”更是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行动,他决定穿上战袍,为保卫国家而战。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的决心,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望。
这首诗通过对中秋夜晚的美丽景色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历史的回忆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同时,诗人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和责任感,体现了一位文人的家国情怀和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