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真埋玉,何人为续招。
秋风吊师罢,暮雨逐王骄。
万事才情损,千秋意气消。
仍闻封禅草,遗恨右文朝。
【注释】
- 宋玉墓:指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宋玉的墓地。宋玉,名赋,字子高,屈原弟子、楚襄王时为文学侍从,因遭谗去职,后流落至江南,死在这里。
- 何人为续招:谁人能再继续招揽他。续招,指招揽人才或延聘宾客等。
- 秋风吊师罢:秋风萧瑟,我只好凭吊那些已故的将士们吧。师(sī),军队。
- 暮雨逐王骄:傍晚时分,雨水淋湿了王的骄横不法之行。王,指昏庸无道的君主。
- 万事才情损:所有的事务和才能都受到了损伤。才情,才能和情趣。
- 千秋意气消:千秋大业的志向和气概也随之消散。意气,志向和气概;千秋,千年;消,消散。
- 仍闻封禅草:依然听到封禅祭天的典礼所用的草。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进行的一种隆重的祭祀仪式。
- 遗恨右文朝:留下了遗憾的是,朝廷还在崇尚华丽的文字。右文,这里代指儒家经典,指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叹古迹之作。诗人借题发挥,抒发对前贤的哀悼之情,并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的失意之感。全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语言优美,堪称佳作。
首句开门见山,以“真”、“何人”两词点明题旨,既表明作者对宋玉的崇敬,又表明诗人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
二句紧承首句,由“埋玉”到“招”,由“何人”到“续”,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亡国之君的悲愤。“吊师”二字用得极为贴切,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宋玉这位楚国才子的深切悼念,而且暗示了诗人对当时统治者的强烈控诉。
三、四两句则由吊师转入对现实的感怀。“哀秋”二字写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暮雨逐王骄”一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逐”、“骄”两个动词来表达自己对亡国之君的憎恶。“暮雨”二字则渲染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写诗人的情感。“才情损”与“意气消”相对照,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担忧。“犹闻”二字更显得诗人的感慨深沉,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现实政治的无奈。
末句点明题目,即诗人所要咏叹的是宋玉墓。“封禅草”既是指封禅时的祭祀用的草,也是指祭祀用的礼器。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不满。“遗恨右文朝”一句中,诗人用“遗恨”二字表达了他对朝廷仍然崇尚华丽文字的不满和失望。
整首诗通过咏叹宋玉墓这一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哀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优秀的咏史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