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非渔薮,此渔偏在山。
羊裘那肯着,虾菜或时悭。
不得亦不卖,长饥故长闲。
谁逢海樵子,高论白云间。
【注释】
渔山:地名,今浙江舟山群岛中的定海、普陀诸岛。渔薮:鱼产丰富的地方。
羊裘:指隐者的衣服,用羊皮制成。这里泛指隐居生活。
虾菜:即“苋菜”。
海樵子:指海边打柴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一次游历中,看到渔山的美景而写下的感慨之作。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对渔山的喜爱,后四句写自己宁愿长饥也不愿卖去渔山,与海樵子高谈阔论,表达出一种清高脱俗的情趣。全诗意境优美,语言朴实自然。
第一句“此山非渔薮”,意思是说这个山不是一般的渔场,它有着独特的美丽和价值。这里的渔山并非真正的渔场,而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第二句“此渔偏在山”,进一步强调了渔山的特别之处,这里的渔人都是隐居在此的高人雅士,他们过着宁静的生活,与世无争。
第三句“羊裘那肯着”,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羊裘,即用羊皮制成的衣服,象征着隐居者的生活方式。诗人宁愿穿着羊裘,也不愿过那种繁华喧嚣的生活。第四句“虾菜或时悭”,则描述了渔山的另一种特色——虾菜。这里的虾菜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海鲜,而是一种象征,代表着隐士们简朴的饮食生活。
第五句“不得亦不卖”,表达了诗人对于渔山的特殊感情。他不愿意卖掉自己的家园,更不愿意离开这个让他感到自由自在的地方。第六句“长饥故长闲”,进一步强调了渔山的价值。在这里,诗人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悠闲与自在,这种生活方式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第七句“谁逢海樵子”,诗人向海樵子发出邀请,想要与他一同欣赏这美丽的风景。最后一句“高论白云间”,则是诗人对于这次相遇的期待与憧憬。他们可以在白云间畅谈人生哲理,共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了,意境清新脱俗,表达了诗人对渔山的喜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心灵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