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氏坞,花竹事仍偏。
半岭绿于染,千村红欲然。
任呼司马醉,翻得长官怜。
咫尺渔人地,毋妨与世传。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通过对桃花坞美景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

首句“不知何氏坞”,以疑问的形式开篇,表达了作者对桃花坞的陌生感和好奇心理。这里,“何”字既指代了桃花坞的主人或管理者,又暗含了诗人对其身份的猜测与探问。

次句“花竹事仍偏”,进一步揭示了桃花坞的特殊之处:这里的花草树木繁茂茂盛,仿佛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主调。这里的“花竹事”指的是桃花坞中自然生长的花卉和竹子,而“仍”则强调了这种繁盛状态的独特性。

第三句“半岭绿于染”,描绘了桃花坞中半山腰处的景色。这里的“绿”不仅指颜色,还暗指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力。“染”字则形象地描绘了绿色的浓厚程度。

第四句“千村红欲然”,进一步扩展了桃花坞的美丽画面。千座村庄在春光的照耀下,红艳欲滴,仿佛被点亮了一般。这句诗通过色彩的对比,展现了桃花坞春天的热烈氛围。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以“任呼司马醉”、“翻得长官怜”、“咫尺渔人地”等词语,描绘了桃花坞中的人们如何陶醉于这美景之中。其中,“任呼司马醉”指的是任由那些酒量过人的太守们沉醉于桃花坞的美色之中;而“翻得长官怜”则暗示了桃花坞的魅力足以让那些官员们为之倾倒。此外,“咫尺渔人地”也暗示了桃花坞距离城市不远,便于人们前来游玩。

最后一句“毋妨与世传”,则是对桃花坞美景的一种赞美。它意味着这样的美景不应该只存在于少数人的记忆中,更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下去。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桃花坞春天的美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日画卷。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间烟火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