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马谁临禹甸看,埋轮使者下长安。
天扶底柱黄河折,地转神池白雪寒。
异日军须盐荚议,当时谏草惠文冠。
即看宵旰明光里,慷慨毋论直道难。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二句说,束马谁临禹甸看,埋轮使者下长安。“禹甸”指黄河地区,这里借指黄河中流地带,即今陕西、山西一带。“埋轮”,谓车轮被埋,喻指宋望之任御史之职,其使命是到黄河中流地带视察盐政。“天扶底柱黄河折,地转神池白雪寒。”这两句写黄河之水挟风力而冲断堤岸的险情。“底柱”即太行山的东端,这里指山西的吕梁山脉,又称“王屋”。据《左传》记载:晋文公时,赵盾为将,在与北狄作战中,曾用计令敌人自相残杀,因而取胜。后赵盾又率军救晋惠公,在河上设伏兵,大破狄军。后人称这次战役为“河曲之战”,也叫“河津之战”。因赵盾驻军于河曲(即河津),所以后人称此战为“河曲之战”。
“天”和“地”,在这里分别指黄河和大地。“黄河折”,黄河水势汹涌,挟卷着泥沙,冲击堤岸,以致堤岸崩坍,河水泛滥。“地转神池白雪寒”,是指河水冲击吕梁山区,使山石翻滚,形成许多像神池那样的湖泊,这些湖泊中的水,因受高山阻挡而结成冰,晶莹洁白,故有“白雪寒”之说。这两句写黄河水势凶猛,波涛滚滚,直扑岸边,把吕梁山冲得千疮百孔,到处是白茫茫的冰雪世界,真是一幅壮观的图画。
“异时”,指以后。“须”,通“需”,等待的意思。“议”,指对某事的看法或意见。“谏草”,指劝戒皇帝的奏章。“惠文冠”,指周武王伐纣时,周公辅佐文王,他作的《尚书·大诰》中有一段著名的讲话。周公劝告周文王不要听信谗言,要明辨是非,不要听信谗言,不要听信谗言。“惠文”指周文王。“惠文冠”,即《大诰》。“谏草”,指周武王伐纣时,周公辅佐文王,他作的《尚书·大诰》中有一段著名的讲话。周公劝告周文王不要听信谗言,要明辨是非,不要听信谗言,不要听信谗言。
“即看宵旰明光里,慷慨毋论直道难。”这两句写夜以继日勤勉工作的情景。“宵旰”,指夜间和白天。“明光里”,指朝堂之上。这里指朝廷之上。“即看”,表示立即看到。“无论”,不要说。这两句是告诫宋望之:你要时刻想到国家大事,不能只顾自己的私利。
【赏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李绅送友人宋望之赴河东按察使(监察官)的职务而写的。全诗四联八句,每四句为一个单元,一、三、四句押韵;第二、五、六句押韵,每联两两相对。前四句描绘黄河水势汹涌澎湃、奔腾激荡的景象,后四句则是作者的赠言。
开头二句说,束马谁临禹甸看,埋轮使者下长安。《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载。”意思是说,人民就像绵绵的瓜蔓一样生长繁衍,一代一代不断向前发展。“禹甸”指黄河地区。这里借指黄河中流地带,即今陕西、山西一带。“埋轮”,谓车轮被埋,喻指宋望之任御史之职,其使命是到黄河中流地带视察盐政。
中间二句说,天扶底柱黄河折,地转神池白雪寒。“天扶底柱”,“天”是名词用作状语,指天空或天气。“底柱”,即太行山的东端,这里指山西的吕梁山脉,又称“王屋”。据《左传》记载:晋文公时,赵盾为将,在与北狄作战中,曾用计令敌自相残杀,因而取胜。后人称之为“河曲之战”、“河津之战”。因赵盾驻军于河曲(即河津),所以后人称此战为“河曲之战”。这两句写黄河水势凶猛,波涛滚滚,直扑岸边,把吕梁山冲得千疮百孔,到处是白茫茫的冰雪世界,真是一幅壮观的图画。
最后二句说,异时议盐荚议,当时谏草惠文冠。“异时”,指以后。“须”,通“需”,等待的意思。“议”,指对某事的看法或意见。“谏草”,指周武王伐纣时,周公辅佐文王,他作的《尚书·大诰》中有一段著名的讲话。周公劝告周文王不要听信谗言,要明辨是非,不要听信谗言,不要听信谗言。“惠文冠”,即《大诰》。“谏草”,指周武王伐纣时,周公辅佐文王,他作的《尚书·大诰》中有一段著名的讲话。周公劝告周文王不要听信谗言,要明辨是非,不要听信谗言,不要听信谗言。
最后二句是告诫宋望之:你要时刻想到国家大事,不能只顾自己的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