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为郡肃清修,京洛相携赋壮游。
一去蔡邕谁倒屣,可堪王粲独登楼。
插天衡岳层层碧,绕郭湘江细细流。
莫向秋风悲日远,长沙今得比中州。

注释:

  1. 蔡子木:即蔡京,曾任过衡州(今衡阳)太守。
  2. 少年为郡肃清修:指蔡京年轻时就以清正廉明闻名。
  3. 京洛:指洛阳和北京,这里泛指京城。
  4. 赋壮游:指在京城时曾赋诗歌颂壮丽的风光。
  5. 一去蔡邕谁倒屣:蔡邕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他的《文选》被当时的人认为是最好的文章集,因此有人称他为“文曲星”。这里的“倒屣”是指因为蔡邕的文章而倾倒。
  6. 王粲独登楼:王粲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曾在荆州做过官,因思念故土而写下了《登楼赋》。这里的“独登楼”是指独自登上高楼眺望家乡。
  7. 插天衡岳层层碧:形容衡山高耸入云,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颜色碧绿。
  8. 绕郭湘江细细流:指湘江环绕着衡州,水流细长悠扬。
  9. 莫向秋风悲日远:不要因为时光流逝而感到悲伤。
  10. 长沙今得比中州:现在的长沙与中原地区相比,也有着同样的繁荣昌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蔡京离开衡州时的不舍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少年为郡肃清修,京洛相携赋壮游。”描绘了诗人年轻时担任郡守时,清廉正直的形象,以及与友人一起游览京城的豪情壮志。这里的“肃清修”指的是治理地方时注重清廉和建设,而“赋壮游”则意味着与朋友一起享受美好的时光。
    颔联“一去蔡邕谁倒屣,可堪王粲独登楼。”则转向了对友人的祝愿。蔡邕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而王粲则是三国时期的才子。诗人希望蔡京在离开衡州后,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像蔡邕一样受人尊敬;同时,也希望王粲能保持自己的才华,继续创作出优美的文学作品。这里的“倒屣”和“独登楼”分别用来形容人们对蔡京和王粲的不同情感反应。
    颈联“插天衡岳层层碧,绕郭湘江细细流。”进一步描绘了衡州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美景的热爱。这里的“衡岳”指的是衡山,而“湘江”则是湖南的母亲河,两江交汇处形成了美丽的景观。
    尾联“莫向秋风悲日远,长沙今得比中州。”则回到了主题,即送别。诗人希望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感到悲伤,因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成就。这里的“秋风悲日远”指的是秋天的到来和时间的流逝,而“长沙今得比中州”则是指现在的长沙与中原地区相比,也有着同样的繁荣昌盛。
    整首诗通过对衡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