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飞片檄下呼韩,大漠风云指掌看。
揽辔秋高三晋色,挂帆天入九江寒。
清朝尚郁囊中草,祖道犹惊柱后冠。
东望斗边多战气,几时书记向长安。
本诗为唐代诗人韩翃所作,名为《送李侍御迁江西宪》,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幅边塞征战的画面。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读:
曾飞片檄下呼韩:“曾飞片檄下呼韩”意味着曾经迅速下达命令,如同呼唤邻国一般,这里的“呼韩”可能指的是对边境的紧急召唤或军事行动。
大漠风云指掌看:“大漠风云指掌看”表达了诗人对于局势的掌控和对未来战事的自信。大漠的风云变幻莫测,但只要心中有数,就能从容应对。
揽辔秋高三晋色:“揽辔秋高”,意指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手握缰绳,象征着稳固和成熟。三晋之地(今山西一带)的秋色,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战事对这片土地的影响。
挂帆天入九江寒:“挂帆天入九江寒”描绘了航行的景象,挂帆意味着出发,而天入九江则表现出旅途中的艰难与寒冷。这一句不仅描述了地理上的变迁,也暗喻着出征者的孤独和艰辛。
清朝尚郁囊中草: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边疆的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如同藏在口袋中的草一样,随时可能生变。
祖道犹惊柱后冠:在古代,出征前举行的仪式叫做“祖道”。诗人用“犹惊柱后冠”来形容出征前的紧张和严肃氛围。
东望斗边多战气:这句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向东远望,看到边境上弥漫着战争的气息。这种描写增加了诗句的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几时书记向长安: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他问自己何时才能将这段经历书写成文,传达到遥远的长安。
韩翃的《送李侍御迁江西宪》不仅是一首描述边塞风光和出征将士的作品,更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对自然景象、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描绘,诗人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且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和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