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岁清明指冀方,今朝寒食滞郧阳。
儿曹上冢亦随俗,客子思亲偏断肠。
四十九年年已去,一百五日日初长。
毋论积雨断新火,纵得馀光非故乡。
诗句释义:
- “清明遇雨”: 在清明节遇到下雨。
- “昨岁清明指冀方,今朝寒食滞郧阳。”: 去年的清明节是在河北(冀),今年的寒食节却滞留在湖北襄阳(郧)。这里的“指冀方”和“滞郧阳”分别指过去和现在的地理方位。
- “儿曹上冢亦随俗,客子思亲偏断肠。”: 孩子们上坟也随着习俗,我这个在外的人思念家乡特别难过。
- “四十九年年已去,一百五日日初长。”: 已经过了49个年头,时间过去了;今天是105天,日子开始变长。
- “毋论积雨断新火,纵得馀光非故乡。”: 不论雨水多不多,断了新火种;虽然得到了余光,也不是自己家乡的景象。
译文:
去年我在河北过清明,今年在湖北过寒食。孩子也遵循旧俗,我在外想家心切。
时光飞逝,又一个春天已过,今天已是105天,日子渐渐增长。
不管天气如何,新火种断了也罢,哪怕只是余光,也不是我的故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清明节时对过去一年和当前时间的感慨之作。从诗中可以看到作者身处异地,对家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过去与现在变化的感叹。通过对比过去的清明和今天的寒食,表达了时间流逝、季节变换的主题。同时,诗人还通过描述人们的行为习惯来反映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自己在外地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整首诗情感真挚,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和对家乡的深情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