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简彷徨寻所之,入山不深复何辞。
世人煮鹤宁一事,而我雕虫亦少时。
多闻比邱结未断,求名菩萨缘当迟。
怨生转作善知识,咀口谶却波罗夷。

注释:

感事:有感于世事。

白简:指白色简牍,是古代官员的办公用具,此处指官位。

彷徨:徘徊,犹豫不决。

所之:去往的地方。

入山不深:进入山林不会太深,形容隐居生活。

煮鹤:传说中有人把鹤煮熟后吃掉,这里比喻做坏事。

雕虫:刻木为章的技艺,这里比喻文才。

比邱:佛教僧侣,此处指出家修行的人。

未断:没有中断。

求名:追求名声。

菩萨:佛教中救苦救难的理想化身,此处指追求名利。

转作:变成。

善知识:好的学问和道德。

咀口:用嘴咬食。

谶(chèn)却:预言失败或事情失败。

波罗夷:佛教语,意即“罪过”。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和反思。他感叹自己的官位虽然在手,但内心深处却没有真正的安宁和满足,反而陷入了世俗的欲望和名利的追求之中。他批评了世人为了一己私欲而不惜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华横溢,却未能充分发挥,只能成为碌碌无为之人的痛苦心境。

诗中的”入山不深复何辞”和”而我雕虫亦少时”两句,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厌倦。他明白自己已经身居高位,但内心的平静却是难以实现的。他的才华如同雕刻的鸟虫一样,虽然精美,但却无法用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和追求。这种矛盾的情感让他感到痛苦和迷茫。

诗中的”多闻比邱结未断,求名菩萨缘当迟”两句,则是诗人对于修行生活的描绘。他明白出家修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和诱惑。但他也明白,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名利,那么修行之路也将变得艰难曲折。这种认识让诗人深感苦恼和困惑。

最后两句”怨生转作善知识,咀口谶却波罗夷”,则是诗人对于修行生活的最终领悟。他认为,只有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之后,才能真正领悟到修行的意义和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这种认识让他深感懊悔和自责,同时也激励着他继续前行,努力追求更高的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