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头长松下,垂钓清波里。
借问渔者谁,不语亦不起。

注释:

科头(fú):解开或散开头发。松:指松树。借问渔者谁,不语亦不起:《庄子·外物》:“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huàn),则蘧蘧(qū)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此诗借“梦”喻“诗”,以梦醒比喻诗的觉醒。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山野间偶遇一位隐居的高士,并由此引发对隐者的赞美之情。

首句点明地点和时间:“科头长松下”。这里既点出时间,又暗示了人物身份——隐者。次句紧承前意,写诗人向正在垂钓的人打听,却得不到回答。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借问渔者谁?”诗人没有直说,而是用了设问手法。这种写法可以激起听者的好奇心,使诗歌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第四句是诗人的疑问,也是他内心的独白:“不语亦不起。”这个动作描写十分传神,它既表现了诗人的惊讶、疑惑,又表现出他对高士人格的仰慕。

这首诗语言平实朴素,意境优美清远,风格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堪称佳作。

题张复画二十绝

科头(fú):解开或散开头发。松:指松树。借问渔者谁,不语亦不起。

注释:

科头(fú):解开或散开头发。松:指松树。借问渔者谁,不语亦不起。《庄子·外物》:“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赏析:

此诗用典,写景抒情。

首句点明地点和时间:“科头长松下”。这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颔联“借问渔者谁?不语亦不起。”是全诗的重点,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来展现高士的形象。诗人没有直说,而是用了设问手法。这种写法可以激起听者的好奇心,使诗歌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第四句是诗人的疑问:“不语亦不起。”这个动作描写十分传神,它既表现了诗人的惊讶、疑惑,又表现出他对高士人格的仰慕。

尾联以“借问渔者何人”收束全诗,既是对上文的照应,又是对高士的赞美。整首诗通过对高士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