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湖春涨读书堂,纱帽膝衫坐隐囊。
总为新诗似何逊,山人今带水曹郎。

【注释】

蜡湖:指漳州府的西湖。

纱帽膝衫:以纱帽、膝衣为标志的一种隐士装束,这里代指隐居生活。

带水曹郎:指晋人王献之。王献之是晋朝名臣。他曾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担任过“吴兴郡(今浙江湖州一带)太守”。后来他因被诬告谋反而遭贬为“会稽内史”,最后被迫自杀。王献之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在书法艺术上却成就很高,与当时的书法家张伯英齐名,后人称他们为“二王”或“二王双绝”。

【赏析】

此诗是诗人赠给漳浦友人张封君的一首七绝。诗人对友人寄寓了深厚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希望和友人一样,做一个清贫高洁的隐者的愿望。诗中运用典故,将友情与志向巧妙结合,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首句写诗人在春日里去拜访张封君的情景。“蜡湖春涨读书堂”一句中,“蜡湖”即闽南语中的“漳州”,“春涨”即春天到来之意,“读书堂”指的是书院。诗人来到漳州后便在书院中读书。

次句写诗人到访时的装束。“纱帽膝衫坐隐囊”,这里的“纱帽”指用纱布制成的帽子,“膝衫”是短衣,“隐囊”即布袋,用以装衣物等物,这里用来比喻张封君的简朴的生活。诗人来拜访张封君,穿着朴素的衣物,带着简单的行囊,表明他非常注重清贫的生活,也体现了他的淡泊名利、追求高雅的品格。

第三句写诗人认为张封君有很高的文学才华。“总为新诗似何逊”,何逊是南朝梁时著名文人,以诗歌著称于世。“山人”是对隐者的尊称。《晋书·王献之传》记载,献之曾被调任吴兴郡守,但因受排挤,最终被迫自杀。因此,此处诗人以“山人”自比,暗讽张封君的遭遇。“今带水曹郎”,则是指王献之于晋代的事迹。王献之擅长书法,被当时誉为“草圣”,他的书法造诣非常高,被誉为晋代第一书法家。因此,此处诗人以“水曹郎”自喻,表明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漳州的生活和工作情景,表达出自己对张封君寄予深厚的友谊,并祝愿他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一个清贫高洁的隐逸之士。同时,诗人还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使诗歌更具内涵和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