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山门闭未曾,苾刍前揖大中丞。
驺呵散尽篝灯语,元是人间行脚僧。
【注释】
投:拜访、投宿。慈氏寺:位于今四川灌县西北,唐玄宗时建,后毁。宋真宗景德四年重建,明洪武初重修。中丞:即“大理”之省称。古代中央官署名,掌刑狱及纠察官吏的不法。这里指唐代大中丞韦贯之。
苾刍(bīchú):古印度语,意为“众”。佛教术语,意译为比丘。
驺呵(zōuhē):古代出行时所持的一种响杖,用以驱散行人。
行脚僧:游方僧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到访慈氏寺的所见所闻。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山门未关,寺内人已散尽;第三句写僧人见礼;末一句点出僧人身份和此行目的。
首句“日落山门闭未曾”,写寺院关门的时间,暗示诗人的到来。次句“缁徒前揖大中丞”,表明诗人与僧人之间有相见之缘,且僧人地位不凡。僧俗相揖,是佛教规矩之一。“揖”者,作礼也。“缁徒”,指和尚,即僧人,亦泛指佛教徒。“前”,犹言当面。“大中丞”乃唐代官职名,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长,地位很高。
三四句写寺院内的情景。僧人见到诗人到来,便向其施礼问候:“驺呵散尽篝灯语,元是人间行脚僧。”意思是说,寺中的僧侣们早已散尽,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了。“驺呵”是古代的一种仪仗声,用竹竿做成,长二丈余,上端饰以铃铛,摇动时发出悦耳之声。“篝灯”即点灯。“元是人间行脚僧”是指自己是一个游历四方的和尚。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慈氏寺的遭遇,表现了自己对佛门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