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三百三十岁,一农一道一山僧。
俱称献寿来南极,直数生年到裕陵。
长就鹤形骄婉姱,炼成松骨斗崚嶒。
囊余伏翼千秋饵,手拄胡孙万岁藤。
迤逦降庭犹恨少,依稀杖国向来曾。
他年太学应亲割,今日清尊暂作朋。
疏上壶关名是茂,篇留陌上姓为应。
悬知太史占星象,厕我嘉弧恐未能。
【注释】
吾州:指眉州。王三翁,作者的友人,名不详。沙人,即苏轼。明上人,作者的朋友。燕人,即王定国。刘大瓢,作者的朋友。丁丑年:公元1087年,苏轼五十二岁。百一:苏轼号东坡居士。三老:指苏轼、王定国和王三翁。三老者,皆年过百岁之人也。三丁丑:公元1096年,苏轼六十四岁。百二十一度:苏轼六十一岁时,曾自言身体健壮如常,无疾病。其状貌亦似百许岁人:苏轼在诗中提到自己年过百岁,形容自己相貌与百岁的老人相似。期以闰月之十二日会吾山园喜而有赋:苏轼在闰月十二日邀请他的朋友到他的山园里来聚会并创作诗词。三老三百三十岁,一农一道一山僧:王三翁、王定国、苏轼都是一百零一岁的人,而一位是农民,一位是道人,另一位是僧人。俱称献寿来南极:三人都自称是为南极星(北极星)献寿而来。南极:北斗的第一颗星,象征北极星。直数生年到裕陵:直接计算自己的寿命,希望自己能活到皇帝的寿命,即万岁。长就鹤形骄婉姱:长着鹤一样的身体,容貌美好而骄傲。炼成松骨斗崚嶒:修炼成像松树那样坚固的骨骼,身材挺拔高耸。囊余伏翼千秋饵:我的囊中还剩下像千年灵芝那样的滋补食品。手拄胡孙万岁藤:手中拿着像万年竹子制成的拐杖。迤逦降庭犹恨少,依稀杖国向来曾:一路慢慢走来到达朝廷,仍然感到遗憾太少,曾经拄着拐杖为朝廷做主。他年太学应亲割,今日清尊暂作朋:将来我亲自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今天我在这里与朋友们一起饮酒作乐,暂时成为了朋友。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名称。亲割:亲自参加科举考试。嘉弧:《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中的“授衣”是指授官于民。《诗经·豳风·七月》有“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昊天不佣,万邦惟同等”的诗句,其中“天维”就是天意,“命不易哉”,意为命运不容易改变。《尚书·酒诰》也有“肇称元祀,永绥民彝”的说法,“元祀”即祭祀天地神明的节日。这里说“亲割”,意思是亲自参加祭祀天地神明的典礼。占星象:占卜天文星辰。厕我嘉弧恐未能:把我的吉祥星象放在太史的位置,恐怕不能实现。嘉弧:吉星。
赏析:
这首《和王三翁及燕人寿诗》是苏轼晚年的作品,写于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作者已六十六岁,因政治原因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湖北黄州居住。这首诗是他给好友王三翁和燕人祝寿之作。
首联先点出寿客的身份:王三翁、王定国、苏轼都是一百零一岁的高龄。接着说明寿宴的时间:闰月十二日;地点:东坡山园。这两句既表明寿宴的隆重,又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的一种达观态度。
颔联承上启下,从寿星的寿数引出了寿宴的目的:“寿者”们为了祝贺寿星们的长寿而聚集一堂,他们共同祝愿寿星们能像南极星一样永远闪耀,能活到帝王的寿命,永远健康长寿。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中间两联描写宴会情景和寿者们的不同特点。第一句写宾客身份不同,王三翁、王定国、苏轼三位都是一百零一岁的老寿星,一个是一位农民,一个是和尚,还有一个则是隐士。第二句写三位寿星的外貌特征:王三翁像鹤一样瘦小,王定国像松树一样高大挺拔,苏轼像万年竹一样坚韧高峻。这三句分别用“俱称”、“长就”、“炼成”三个动词突出了三种不同的性格特点。
颈联写三位宾客的风采。王三翁像鹤一样地优雅漂亮,像万年竹一样地挺拔高峻。王定国像松树一样地坚强刚毅。苏轼像松树一样地坚韧高峻。这三句分别用“骄婉姱”、“斗崚嶒”、“斗崚嶒”三个动词突出了三位宾客的风采特点。
尾联写三位宾客的感慨。王三翁感叹时间过得太慢,还嫌时间不够多;王定国曾经拄着拐杖为朝廷做事,现在虽然已经老了,但仍希望还能继续为朝廷尽忠效力;苏轼则表示,将来他一定会亲自参加科举考试,而今天则可以在这里与朋友们一起欢乐作乐,暂且成为朋友。这一节主要写苏轼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而又富有情趣,充分表达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