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何崔嵬,乃在天之东。
海日割夜生,元气浩无终。
上有七十帝,往往苍苔封。
吾子挟飞仙,乘化观鸿蒙。
区区云门色,焉以驻游踪。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诗人在登泰山时,有感于山势之高峻而发此作。
首句“泰山何崔嵬”,直陈泰山之巍峨。次句“乃在天之东”,“乃”是“只”、“仅”。两句合起来说:“只在这天的东头”。这里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的高耸入云。三、四两句“海日割夜生,元气浩无终”。“割”通“竭”,“元气”指天地间的生命之气。这句说:那从海上升起的太阳,把黑夜照亮,它的光芒是那样地强烈,以至于能将大地的生机也照得明亮无比。“元气浩无终”,即生命之源无穷无尽之意。五、六两句“上有七十帝,往往苍苔封”。“上有”指山上。“七十帝”指传说中的黄帝、颛顼、帝喾等帝王名。“往往”表示常常。这两句是说:山上曾经有过七十个帝王,他们常常被青苔所封盖。七、八两句“吾子挟飞仙,乘化观鸿蒙。”“吾子”是对朋友的尊称。“乘化”指乘着气化,道家认为万物都是气所化生,故云“乘化”。《列子·释文》:“乘,犹持也。” “鸿蒙”,指天地未分之前的状态,古人以为宇宙初起之时,元气混沌不分,故云“鸿蒙”。这两句是说:你(诗人的朋友)就像仙人一样挟着长风,驾御着气化,来观赏那渺远难明的太初状态。九、十两句“区区云门色,焉以驻游踪”。“区区”是谦词,形容微小。这两句是说:那些只是微不足道的云彩之色,又怎么能留住我游览的脚步呢?末句“焉以驻游踪”,与前人所说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意思相通,是说自己不能停留下来,要继续前进。
这首诗是诗人登泰山后所作。诗中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整诗结构紧密,层次分明,语言简练生动,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