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之海一杯水,那能便灭男儿趾。北过钱塘泛震泽,处处观涛壮心起。
已许芙蓉作报恩,还将明月寻知已。君不见吴下王元美,君不见吾家好弱弟。
双披鸿蒙万古色,并卧白雪空山里。以兹相对辄尽觞,慷慨悲歌泣数行。
世间事事俱肮脏,身后人人归渺茫。荆岭初云未睹白,燕台落日居然黄。
穷来扪舌恐不在,客处夸腰那得强。屈指诸侯太寂寂,唯有七闽紫气凌穹苍。
闽中日日捷书至,白茅方印劳飞骑。辕门秋霜高瘴天,幕府春风在平地。
中丞缓带容揖客,将军解衣延死士。沈夫子,黄金虽如山,愿汝唾莫视。
寸心此际如有托,十口何烦向人计。低昂百氏银不律,挥霍千秋铁如意。
沈夫子,为汝歌,汝今当柰何。若过延津语太阿,人间未几冲波去,底事精光出绛河。

这首诗名为《壮歌行赠沈嘉则游闽》,是明代文学家王慎中的作品。以下是逐句的详细解释和翻译:

  1. 壮歌行赠沈嘉则游闽 - 这是诗的标题,表达了作者对沈嘉则游历闽地(今福建省)的赞美之情。”壮歌行”意味着这首作品具有豪迈、振奋人心的风格。”赠沈嘉则游闽”表明这是一首诗作为赠品给沈嘉则,以表其鼓励或支持。

  2. 四明之海一杯水,那能便灭男儿趾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沈嘉则的期望。”四明之海一杯水”比喻闽地虽然不大,但足以让志士施展拳脚,成就一番事业。”男子足可灭国”则是说男子应该立志成才,为国家做出贡献。

  3. 北过钱塘泛震泽,处处观涛壮心起 - 描述了沈嘉则北渡杭州,游览了钱塘江、大泽湖等地方,看到波涛汹涌的景象,激发了他的雄心壮志。

  4. 已许芙蓉作报恩,还将明月寻知已 - 这两句表达了沈嘉则的志向和追求。”芙蓉”可能指荷花,这里用作象征,表示沈嘉则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赏识。”明月寻知已”可能是比喻沈嘉则像月亮一样明亮、高洁。

  5. 君不见吴下王元美,君不见吾家好弱弟 - 这两句通过对比来强调沈嘉则的才华和能力。”君不见”是一种反问手法,用来表达诗人对沈嘉则的赞赏之情。

  6. 双披鸿蒙万古色,并卧白雪空山里 - 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象征着沈嘉则胸怀大志,不受外界干扰,独自在山中修炼,追求高远的理想。

  7. 以兹相对辄尽觞,慷慨悲歌泣数行 - 描述了与沈嘉则共饮畅谈的场景,两人激动之下饮酒唱歌,情绪激昂,甚至落泪。

  8. 世间事事俱肮脏,身后人人归渺茫 -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事的看法,认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肮脏的,死后的人们也回归到一片虚无之中。

  9. 荆岭初云未睹白,燕台落日居然黄 - 描绘了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感慨。

  10. 穷来扪舌恐不在,客处夸腰那得强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辛酸,他感到自己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绝境,只能依赖他人的帮助才能生存。

  11. 屈指诸侯太寂寂,唯有七闽紫气凌穹苍 - 描述了天下诸侯都已失势,只有闽地还有英雄豪杰,那里的紫气冲天,象征着繁荣昌盛的局面。

  12. 闽中日日捷书至,白茅方印劳飞骑 - 描述了闽中的战事频频传来捷报,士兵们忙碌于前线。

  13. 辕门秋霜高瘴天,幕府春风在平地 - 描绘了军营中的景象,秋风凛冽,高悬的霜气,而在营门之外却是温暖的春风吹拂大地。

  14. 中丞缓带容揖客,将军解衣延死士 - 描述了军队中的礼节和氛围,中丞宽袍缓带地欢迎客人,将军解衣为士兵提供庇护。

  15. 沈夫子,黄金虽如山,愿汝唾莫视 - 这两句是对沈嘉则的劝诫和期待,尽管他拥有财富,但诗人希望他能放下物质的诱惑,专心致志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16. 寸心此际如有托,十口何烦向人计 - 表达了诗人对沈嘉则的信任和期望,相信他有能力和智慧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无需他人的指点和帮助。

  17. 低昂百氏银不律,挥霍千秋铁如意 - 形容沈嘉则的才华横溢,能够挥洒自如,如同使用金银和铁如意一般。

  18. 沈夫子,为汝歌,汝今当柰何 - 最后再次强调了对沈嘉则的期望和鼓励,告诉他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19. 若过延津语太阿,人间未几冲波去,底事精光出绛河 - 这句话可能是借用了一个典故或者寓言,表达了一种哲理,即时机尚未成熟时不应轻言放弃,而是要耐心等待,积累力量,待时机成熟时再一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通过对沈嘉则的描绘,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支持。全诗语言豪迈,意境深远,既有对个人才华和理想的赞扬,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历史典故的引用,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融合,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