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完气,汝师乃钟之。
苦心为人纲,九鼎系一丝。
杜门从耕牧,欿然不矜持。
顺风礼空同,再拜称天师。
偃仰思立言,余工犹下帷。
百子杂毫端,弭节为我驰。
窃窥中兴象,在起八代衰。

诗句如下:

天地有完气,汝师乃钟之。

苦心为人纲,九鼎系一丝。

杜门从耕牧,欿然不矜持。

顺风礼空同,再拜称天师。

偃仰思立言,余工犹下帷。

百子杂毫端,弭节为我驰。

窃窥中兴象,在起八代衰。

翻译:

天地之间充满了完整的元气,你的老师正是在其中得到钟爱。

你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来为人定方向,就像把九鼎悬挂在一根丝上那样精细而坚定。

闭门不出,与世无争地从事耕作和放牧,虽然不张扬却依然保持谦逊。

顺风而行,以礼相待,再次拜谢并称呼他为“天师”。

悠然自得地思考著立言之道,其余的工夫仍然埋头于书卷之中。

众多子嗣的才华汇聚在他的笔下,如同丝线般细腻而富有力量,为他驱车疾驰。

偷偷观察着中兴时期的图景,预见到将会兴起的八代衰颓景象。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趙用贤的作品,因其成就位列“五子”之末,所以称为“末五子篇赵太史用贤”。诗中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之情。

诗的首句“天地有完气,汝师乃钟之”,表达了对天地间完美气的赞美,以及对自己老师深深的敬意。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老师智慧和才能的认可。

接下来的诗句,如“苦心为人纲,九鼎系一丝”和“杜门从耕牧,欿然不矜持”,描绘了作者严谨治学、谦逊低调的品质。这种品质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君子应有的风范,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个人修养的高度重视。

诗中的“顺风礼空同,再拜称天师”,则描绘了作者尊敬师长、虔诚拜师的情景。这不仅是对传统礼仪的尊重,也是对知识和学问的渴望。

最后两句“偃仰思立言,余工犹下帷”和“百子杂毫端,弭节为我驰”,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立言之道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通过教学传承知识的决心。这些诗句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也展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热爱。

整首诗通过对天地、老师、学问、教育等主题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知识和文化传承的珍视和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