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桥挂西岭,遥与中弇通。
明月组文波,万颖射鲛宫。
诸峰一十二,献巧争为雄。
奋肩若饥猊,垂首如渴虹。
憔悴欲沈湘,飘飖独凌风。
仰盼云间质,梵语错青红。
一柱锦突兀,孤峰玉玲珑。
虽疲子猷接,未悲阮径穷。
【解析】
“由月波桥而东望梵音阁”一句,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说作者从月波桥向东眺望梵音阁。但从全诗的语境来看,应该是说作者从月波桥向东远望梵音阁的景象。“由月波桥而东望梵音阁”,点明观景的位置,为下文作铺垫。
“飞桥挂西岭,遥与中弇通”两句,意思是说:飞跨在西边的岭上,和山间的云门相通。“飞桥”,指横跨东西两山之间的桥梁,是作者所站位置的近景;“挂西岭”,是说桥高耸于西岭之上,为远景。“飞”“挂”二字,写出了桥的气势,也为后文“飞流直下三千尺”作了铺垫。
“明月组文波,万壑射鲛宫”两句,意思是说:月光洒在水面上,像织布一样把江面装点得晶莹剔透;千峰万壑的山色倒映在水中,仿佛是鲛人的宫殿。“组文”“组”,用来形容月亮照耀下的水面如同织成的白色绢帛;“文波”即白练般的水纹,也形容江面。“万壑射鲛宫”中的“射”字,用拟人化的写法,将群山倒映在水中的情景描绘出来,使人如临其境。
“诸峰一十二,献巧争为雄”两句,意思是说:山峦众多,宛如十二个山峰竞相向天展露雄姿。“献巧”即展现自己美好的形象,这里指山峰;“争为雄”即争相比美,突出山峰的美丽。
“奋肩若饥猊,垂首如渴虹”两句,意思是说:有的山峰像是饥饿的狮子,张牙舞爪;有的山峰像是口渴的彩虹,低垂着头。“奋肩”“垂首”都是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峰的威武雄壮。“饿猊”和“渴虹”两个词语,分别用来形容山峰的姿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两句描写的山峰,既有雄浑的气势,又有柔美的风姿,使整个画面富有生气。
“憔悴欲沈湘,飘飖独凌风”两句,意思是说:那些瘦弱的山峰似乎要沉入湘水之中,而一些孤高的山峰却独自傲然挺立在狂风之中。“憔悴欲沈湘”,写那些瘦弱的山峰,以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出它们瘦弱、憔悴的状态。“飘飖”意为飘荡、飘扬的样子,这里用来描绘山峰在狂风中摇曳不定的样子。这两句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生命力,生动地刻画出山峰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山峰的赞美之情。
“仰盼云间质,梵语错青红”两句,意思是说:仰望着天上的云气和山间佛寺的云彩,佛经错杂地呈现出青色和红色。“云间质”指的是佛经,因为佛经往往夹杂在云彩中诵读而得名;“梵语”指的是佛教经典中的语言或文字。“青红”是指佛经中的文字颜色。“错”意为交错,这里指佛经错杂地出现在天空中。这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佛经与蓝天白云相对照,既突出了佛经的神秘性,又表现了佛经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一柱锦突兀,孤峰玉玲珑”两句,意思是说:一座座山峰犹如锦绣般地耸立在天地之间,那一座座孤高的山峰犹如玉雕琢出的玲珑之物。“一柱”、“孤峰”都指的是山峰,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将山峰比喻成精美的艺术品。“锦”指绣有花纹图案的丝织品,这里比喻山峰的形态;“玉”指的是质地坚硬、温润的玉石,这里比喻山峰的质地。这两句通过对山峰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伟壮观的自然画卷。
【答案】
示例:
飞桥挂西岭,遥与中弇通——飞桥,指横跨东西两山之间的桥梁(作者所在之处);西岭,指西面山岭(地点)。
明月组文波,万壑射鲛宫——组文,形容月光照耀下的水面如同织成的白色绢帛;文波,即水波;万壑,指众多的山涧;射,动词,指倒映在水中;鲛宫,指鲛人居住的地方。
诸峰一十二,献巧争为雄——诸峰,指山上众多的山峰;一十二,数字词,这里泛指山峰之多,强调群峰竞美;献巧,指展现自己美好的形象;争为雄,指争相比美,突出山峰的美丽。
奋肩若饥猊,垂首如渴虹——奋肩,形容山峰的威武雄壮;若,代词,相当于“好像”;饥猊,指饥饿的狮子;垂首,形容山峰低垂着头;如渴虹,形容山峰低头的样子。
憔悴欲沈湘,飘飖独凌风——憔悴,形容山峰瘦弱的样子;沈湘,指湘江(地点);飘飖,形容山峰在狂风中摇曳不定的样子;独凌风,形容只有孤高的山峰独自凌空傲立在狂风之中。
仰盼云间质,梵语错青红——仰盼,指抬头仰望;云间质,指佛经;错,交错的意思;青红,指佛经中的文字颜色。
孤峰玉玲珑——一柱,指山峰;锦,指锦绣般地耸立在天地之间;突兀,形容山峰挺拔、突出的样子;玉玲珑,形容山峰的质地温润而晶莹剔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