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权一佩六印,巧宦十至九卿。
八十日陶彭泽,福薄苦要归耕。
注释:
夏日偶成:夏日偶然写成的诗。
不复伦次:不再按常规次序排列。
共得:共同得到。
廿首:二十首。
长山道中故事耳:这是在长山途中听到的故事。
重权一佩六印:指拥有很大的权力,身佩六印。
巧宦十至九卿:聪明能干的人十个官做到九卿(指高级官员)。
八十日陶彭泽:陶渊明曾作《归去来辞》,有“八十日疾”的话。
福薄苦要归耕:天分福薄,不得不回家种田。
赏析:
此诗是苏轼为陶渊明所写的一首和作诗。苏轼在元丰五年任江宁知县时,曾于七月间到长山,与友人游历山中,陶渊明曾作《归去来辞》。苏轼因此作此诗以和之。
首句“夏日偶成复作长山道中故事耳”,表明这首诗是在夏日偶成之后,又写了一个长山道中的故事。“偶成”是指偶然写成的诗,“故事”则是指故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的赞同。
接下来的两句“重权一佩六印,巧宦十至九卿”,是对陶渊明生活态度的进一步阐述。这里,“重权一佩六印”是指陶渊明曾经担任过很高的官职,而“巧宦十至九卿”则是说他曾经多次升迁,做到了九卿的位置。这些官职都是非常高的地位,足以让很多人望尘莫及。然而,陶渊明却选择了放弃这样的富贵生活,回归自然,过上了田园生活。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正是诗人所推崇的。
接下来两句“八十日陶彭泽,福薄苦要归耕”,则是对陶渊明的赞美之词。陶渊明曾作过《归去来辞》,其中有“八十日疾”的话。这里的“八十日”指的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度过的八十天。虽然这段时间很短,但陶渊明却过得非常充实,他不仅享受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舒适,还结交了许多朋友,一起饮酒赏花,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这种幸福的生活,是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因此,诗人认为陶渊明的福气薄了,只好回到田园中去种田,这也是对他的一种安慰和鼓励。
最后两句“夏日偶成不复伦次,共得廿首复作长山道中故事耳”是对整首诗的总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夏日偶成的诗已经不按常规次序排列了,所以这次又重新写了二十首。而这些都是长山道中的故事,是他在长山途中听到的故事。这两句诗既总结了全诗的内容,又强调了诗歌的艺术价值,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