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节翩翩拂曙霞,侍臣衔命拜京华。
紫泥诏下九天阙,绿水江通八月槎。
投笔云封西掖草,拥旄霜放北山花。
扶桑日出今应近,回首长安意转赊。

【注释】

《送韩太史使朝鲜》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七绝,共二首。此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十四年(726年)之间。李白在长安时,结识了大诗人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不久,李白又和另一位大诗人王昌龄相识,两人也很快成为好朋友。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应诏供奉翰林。他恃才傲物,不拘礼法,常与权贵们竞游。他与贺知章、王昌龄等饮酒作诗,纵论天下大事,意气风发,十分高兴。不料,这引起了朝廷的忌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被排挤出京。第二年,李白离开长安,经四川、云安,沿长江而下,东入海路,准备到扬州去会见友人。临行前,他写了两首《送韩太史使朝鲜》诗。这两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反映。第一首写韩太史奉旨出使朝鲜,而自己则因受谗言而被放逐出京。第二首则想象韩太史此行经过艰难,但终必到达目的地。最后一句“回首长安意转赊”,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抱乐观态度,同时也表现他对韩太史的关心之情。

【译文】

玉节翩翩拂曙霞,侍臣衔命拜京华。

紫泥诏下九天阙,绿水江通八月槎。

投笔云封西掖草,拥旄霜放北山花。

扶桑日出今应近,回首长安意转赊。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写给韩太史的。韩太史即将奉命出使朝鲜,李白以诗相赠,既为送别,又寄予关切。全诗四句二十字,语言简炼明快,一气呵成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首联“玉节翩翩拂曙霞,”描绘的是一幅朝见皇帝的场面。“玉节翩翩”形容使者持符节之形貌,飘飘然如同仙翁,“拂曙霞”即指使者在朝阳初升之际来到京城。“侍臣衔命拜京华。”侍臣就是随从的官员,他们受命前往京城拜见皇上。“衔命”是指接受命令,表示有使命而来。“京华”指的是京城,也就是长安。长安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这里也常用来代指皇帝所在之地。“紫泥诏下九天阙,绿水江通八月槎。”“紫”指帝王御用的紫色绸布或绢帛,“诏”是诏书的意思,“九天”指天空极高之处,“八月”指农历的八月,“槎”指木筏子。紫泥诏是用紫色绸子裹着的文书,是给大臣的重要书信,因此说“紫泥诏下”。诏书用黄绫书写,所以叫“黄麻纸”。诏书由驿马传送,称为“飞文”,也叫“飞白”。所以“紫泥诏”又称“飞白书”。诏书用紫泥密封后,再装入黄色的信函中,称“封黄”。这种公文叫做“紫泥封”。诏书传到地方,要经过层层传递,最后才能到达皇帝手中。“九天阙”是说诏书传到了皇帝所在的宫殿,“绿水江通八月槎”。“绿”是绿色江水的颜色,“八月”指的是农历八月,“槎”是一种小舟,用来渡江。据传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以后,曾乘船过海,船到大海之中,突然遇到狂风巨浪,船飘到了一个岛上,过了一个月之后,又乘船回到了汉都长安(今西安)。后来人们就把航海的人乘坐的那种小木船叫作“槎”。所以,当使者将来自远方的国书送到皇帝那里的时候,就可以说是“八月槎”来了。

颔联“投笔云封西掖草,拥旄霜放北山花。”意思是:我放下笔去起草诏书吧!我拿起旄杖在雪中行进吧!这两句分别描写了两个场景:一是使者起草诏书的场景;二是使者出行巡视边关的情景。前者是写使者的职责,后者则是写使者的行动。这两个场景都充满了艰辛,但也饱含着对使者工作的尊重和对使者职责的认同。

颈联“扶桑日出今应近,回首长安意转赊。”“扶桑”是指日本的别名,也写作倭国。“今应近”的意思是说现在应该已经临近了。“回首长安意转赊”的意思是说回头望去长安城,心中的情感却变得更加遥远。这两句的意思是:如今日本应该已经接近了,可是回头望向长安,心中的感情却变得遥远起来。

尾联“扶桑日出今应近,回首长安意转赊。”“扶桑日出今应近”中的“扶桑”是指日本的别名,也写作倭国。这两句的意思是:如今的太阳应该已经升起在日本的海岸上了,可是回过头来看长安城,心中的感情却变得遥远起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如今的太阳应该已经升起在日本的海岸上了,可是回过头来看长安城,心中的感情却变得遥远起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