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鲁人庙,爰有欹器存。
虚侧满乃覆,中正斯不偏。
古来圣人善观物,制器尚象岂无因。
迩来丹青者谁子,高堂写入缃缣里。
笔端疑夺炉冶工,挥毫若试浻潦水。
体立用无常,虚中应随外。
良工心独苦,妙道谅斯在。
始疑宾筵歌祈爵,玉醴当年谢酬酌。
忽似南国咏锜釜,蘋藻而今曾未睹。
细观乃辨为欹器,圆象天兮方象地。
至人戒满固如此,千载精蕴犹卓尔。
龙头豕腹何足云,徒劳骚客联夜语。
因思持满固有道,沧海善下归万涝。
由来造物每忌盈,日中月昃犹难保。
君不见孔氏何有颜若无,德跻贤圣常冲虚。
又不见成汤铭盘武箴几,触目警心皆至理。
君从何处得此图,令我熟视倍踌蹰。
披图夙夜尚慎旃,无令丹青堂上空留题。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欹器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这首诗是作者在鲁人庙中看到欹器(一种古代的容器,形状倾斜)时有感而作。
  2. 欹器的形状和功能与自然界的万物相呼应,如“虚侧满乃覆,中正斯不偏”就是这个道理。
  3. 古人制作器具时往往借鉴自然,这是古人观察事物、制造器具的一种方法。
  4. 近来那些擅长绘画的人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们的才华令人惊叹。
  5. 笔端仿佛能夺走炉火中的铁水,挥毫如试浻潦水般流畅。
  6. 物体的存在与其使用功能是相互关联的,虚空中的事物应随时空变化而变化。
  7. 好的工匠内心总是充满了苦痛,因为精湛的技艺并非易事。
  8. 开始怀疑这是宾筵上歌诵祈求爵酒的场景,当年玉醴的谢酬酌饮也是如此。
  9. 忽然想起了南国咏锜釜的故事,如今蘋藻却未曾见过。
  10. 仔细观察发现,这个欹器的形状与天圆地方相符合。
  11. 至高无上的仙人告诫我们不要贪心,千载精蕴仍然卓尔不凡。
  12. 龙头豕腹何足论,徒劳骚客联夜语。
  13. 由此想到持满之道,沧海善下归万涝。
  14. 自古以来,造物者总是忌讳满盈,日中月昃仍难以保住。
  15. 君不见孔子何有颜若无德,德跻贤圣常冲虚。
  16. 又不见成汤铭盘武箴几,触目警心皆至理。
  17. 君从何处得此图让我熟视生愁倍增惆怅。
  18. 披图夙夜尚慎旃,无令丹青堂上空留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