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淮东南驰,泗水西北骛。
千古相混并,茫然以东去。
扁舟乱其流,日夕方此渡。
海色浩无极,烈风吹高树。
浊流扬洪波,澄源隐其素。
泾渭岂不殊,由来匪朝暮。

过清河口

长淮东南驰,泗水西北骛。

千古相混并,茫然以东去。

扁舟乱其流,日夕方此渡。

译文:

长淮江水向东奔流,泗水向西激荡向前。

千百年来黄河水和淮河水混在一起流淌,最终都朝着东方流逝。

小舟在湍急的流水中颠簸不定,黄昏时分才渡过这道河流。

大海无边无际,狂风怒号卷起巨浪高高地吹打岸边的树木。

汹涌的洪水激起巨大的波浪,清澈的源头隐藏在水流之中。

泾水渭水虽然水流方向不同,但都是从西北方发源,流向东方的黄河。

注释:

  1. 长淮:即长江。
  2. 泗水:指泗水流域,包括泗水、沂水、洙水、沮水、汝水等五大支流。
  3. 混并:混同,合流。
  4. 海色:大海的颜色。浩无极:浩大无边。
  5. 烈风:猛烈的风。
  6. 浊流:浑浊的水流。
  7. 澄源:澄清的水源。
  8. 泾渭:泾水和渭水的合称,古代分属陕西和甘肃,后泛指两省的泾水和渭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黄河入海口风光的诗作。首句“长淮东南驰,泗水西北骛”描绘的是长江淮河与泗水在东南西北方向上的流动,形象地展现了两条河流各自奔腾不息的景象。颔联“千古相混并,茫然以东去”则是说,千百年来黄河与淮河一直混在一起,最终都朝着东面流去,表达了对历史的沧桑之感。颈联“扁舟乱其流,日夕方此渡”,则通过小船在湍急的水流中的挣扎,以及黄昏时分的渡河场景,生动地描绘了黄河入海口的繁忙景象。尾联“海色浩无极,烈风吹高树”则通过描述大海无边无际、狂风怒号卷起巨浪高高地吹打岸边树木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黄河入海口的壮阔景象。
    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黄河入海口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交融,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期许和希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