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吹高树,枝叶纷扰乱。
忧思从中来,绵绵不可断。
夙昔同衾裯,今也异乡县。
时或梦我傍,揽之何由见。
登高望原野,仰视鸿与雁。
𡄸𡄸谐和声,肃肃接飞翰。
遨游九州内,乐此年岁晏。
嗟我独何为,踌躇以增叹。
【注释】
舍弟:兄弟中弟弟的通称。渊:李渊,字法极。
长风:大风。《文选》作“秋风”。
高树:《文心雕龙·辨骚》:“悲壮之词,穷高极远。”
纷扰乱:指风吹树叶的声音。
忧思从中来:指心中忧愁思念之情。
绵绵不可断:形容愁思绵长不断。
衾裯:被子和席子,借指床铺。
异乡县:《文选》作“异乡关”,即远离家乡。
鸿与雁:大雁。鸿,指大雁。
𡄸𡄸:鸟鸣声,这里用来形容雁叫声。
𡄸𡄸谐和声:大雁的鸣叫声。𡄸𡄸,鸟鸣声。
肃肃接飞翰:鸟群飞翔时发出的声音。
九州内:全国。
乐此年岁晏:意思是快乐地度过一年又一年。晏,晚,多。
嗟我独何为:感叹自己为什么这样。
踌躇:徘徊不前。
以增叹:因此更加叹息。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诗人在秋风萧瑟、秋色宜人的深秋季节里,登楼远望,触景生情,怀念起久别的弟弟。全诗感情真挚,语言自然。
首句“长风吹高树”,起兴点题。秋风,是秋天的象征,而秋风则又是凄凉的象征。“长风”二字,既写出秋风的劲吹,又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激荡。
次句“枝叶纷扰乱”,写风过树梢,落叶纷扬,树木被风吹得摇摆不定,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的强劲。
第三句“忧思从中来”,由眼前所见引出所感。秋风劲吹,落叶纷纷,引起诗人心中无尽的忧虑,这种忧虑是难以排遣的。“中来”二字,表明了这种忧虑是由内心深处产生的。
第四句“绵绵不可断”,是说这种忧虑是连绵不绝的,像一条看不见的线紧紧缠绕着诗人的心灵。这一句进一步渲染了秋风的强烈气氛,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第五句“夙昔同衾裯”,回忆过去与弟弟共度时光的情景。“衾”是床上的垫子或床单,“裯”是褥子或被单。“同衾裯”就是睡在同一张床上,亲如手足。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深深眷恋之情。
第六句“今也异乡县”则是说如今弟弟已经离家在外,不能与我同床共枕了。“异乡县”是说兄弟俩现在分别住在不同的地方,如同县衙一般,互不干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生出的孤独和惆怅。
第七句“时或梦我傍”,意思是偶尔还能梦见弟弟,表示他时刻思念弟弟;然而“揽之何由见”,醒来之后却是空欢喜一场,无法见到梦中的弟弟,只能徒增惆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相见无望的痛苦感受。
第八句“登高望原野”,诗人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广阔的原野上一片荒凉。这里的“登高”并不是为了观赏风景,而是为了更好地体会心中的忧伤和无奈。原野的空旷和落寞与诗人心中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九句“仰视鸿与雁”,诗人抬头仰望天空中的大雁,它们排成队飞向远方,仿佛在向诗人传达着什么信息。然而,诗人却无法理解这些信息的具体内容,只能默默地注视着它们离去的方向。第十句“𡇴𡇴谐和声”,大雁的叫声是和谐而有节奏的,但诗人却感到它们的声音似乎带有某种悲哀的意味。第十一句“肃肃接飞翰”,大雁飞行时的声响是急促且有力的。第十二句“遨游九州内”,意思是大雁们在九州之内自由翱翔,不受拘束。最后两句“乐此年岁晏”,表达了诗人对大雁能够如此愉快地度过一年四季感到由衷的羡慕。这里的“年岁晏”是指岁月悠长,但诗人更愿意看到大雁们能够快乐地度过每一个季节。
这首诗通过对秋风、落叶、大雁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和对亲情的深切感悟。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富有音乐性,堪称千古传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