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常少两,入夏更焦枯。
远近多荒壤,流移已载涂。
九重宵旰切,百辟隐忧俱。
已见崇周祀,还闻赐汉租。
阴云迎晓结,甘澍应时须。
飒飒来千嶂,森森散八区。
野烟浮菽麦,夕照失桑榆。
水阔鱼龙走,城高鸟雀呼。
郁蒸愁并减,沾洒暍先苏。
此日休徵应,讴歌满帝都。
【注释】
喜雨:喜悦之雨,即及时降下甘霖。
春来常少两,入夏更焦枯:春季降雨较少,到了夏季则更加干旱。
远近多荒壤,流移已载涂:各地的田野都长满了荒草,百姓被迫流离失所。
九重宵旰切,百辟隐忧俱:皇帝日夜焦虑,百官也忧虑忡忡。
崇周祀,还闻赐汉租:祭祀天地,又听说朝廷赐给百姓赋税。
阴云迎晓结,甘澍应时须:乌云在早晨聚集,及时雨应该到来了。
飒飒来千嶂,森森散八区:疾风吹动山岭上的树木发出飒飒声响,大雨将倾泻到广阔的地区。
野烟浮菽麦,夕照失桑榆:野地飘起了烟雾,夕阳映红了高粱和麦子。
水阔鱼龙走,城高鸟雀呼:水面宽阔,鱼龙在水中游弋;城墙高耸,鸟儿在城上欢叫。
郁蒸愁并减,沾洒暍先苏:热气消散,人们的忧愁也随之减轻;雨水滋润,暑热中的人最先感到清爽。
此日休徵应,讴歌满帝都:今天这难得的雨水降临,到处都在歌颂皇上的功德。
【赏析】
《喜雨》,乐府《鼓吹曲辞》旧题。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是诗人对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旱之后,至德二载(757)七月间连降三日雨而作。全诗以喜雨为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雨前雨中的紧张气氛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开头两句写春旱。“春来常少两,入夏更焦枯。”“春来常少”指春旱时节雨水很少,“入夏更焦枯”指夏天酷热天气更加干燥。这是说,春天以来雨水本来就少,到了夏天烈日炎炎,土地更加干裂枯萎。“春来常少两”,是说一年当中春雨本来就少,但今年春天却特别少雨。“入夏更焦枯”,意思是进入夏天以后,天干物燥,草木枯萎,农田里一片荒凉景象。这里把春旱与夏旱联系起来,突出了旱灾的严重性。这两句诗既写景,又见人,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的情况。
接下来四句写旱灾造成的严重后果。“远近多荒壤,流移已载涂。”由于连年大旱,田地荒芜,农民流离失所。“九重宵旰切,百辟隐忧俱。”皇帝夜以继日地忧虑国家大事,大臣们也在暗中担忧。“已见崇周祀,还闻赐汉租。”听说朝廷祭祀天地神灵,又听说朝廷赐给百姓赋税。周代称天子祭天地曰“祀”,汉代赐民租税曰“赋”。这四句诗通过叙述皇帝和大臣们的活动,反映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下面四句描写雨前的紧张气氛和人们的喜悦心情。“阴云迎晓结,甘澍应时须。”“阴云”指浓雾,“阴云迎晓结”指天刚破晓,浓雾已经笼罩大地。“甘澍应时须”指好雨应当在这个时候降落。这句诗既描绘了一幅黎明时的景色画面,又暗示了好雨即将来临的情景。“飒飒来千嶂,森森散八区。”“飒飒”形容风声,“千嶂”指连绵起伏的山峰。这两句诗用“飒飒”和“森森”写出了风雨之声,用“千嶂”和“八区”描绘出了风雨所及的范围。“野烟浮菽麦,夕照失桑榆。”“野烟浮菽麦”指野地升起的烟雾弥漫着豆子和麦子的味道。“夕照失桑榆”指夕阳西下时,庄稼被晚霞染得红彤彤的。这两句诗以景物烘托出一片丰收的景象。
最后四句描写雨后的景象。“水阔鱼龙走,城高鸟雀呼。”“水阔”指河水宽广,“鱼龙”泛指水中生物,“鸟雀”指飞禽。这两句诗通过描写河流、天空和动植物的活动,表现出了雨后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郁蒸愁并减,沾洒暍先苏。”“郁蒸”指湿热蒸腾,“沾洒”指雨水浇灌。“暍”通“渴”,“先苏”即先解渴。这两句诗既表现了大自然的变化,又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愉悦感。
这首诗以喜雨为题目,实际上是借喜雨这一现象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诗人通过对早灾的描写,揭露了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滥用权力、荒淫无度的罪行;通过对雨前雨后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局面以及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全诗以情动人,语言简练,形象鲜明,富有音乐性和绘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