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非情法喜图,清欢禅悦有中无。
不容迦叶称初祖,微许林逋作故夫。
春有秋心消蚁梦,跃含潜理戏骊珠。
知音近托虞僧孺,溪上闲吟影共癯。

【注释】

  1. 法喜:佛教语,指内心的喜悦。
  2. 清欢禅悦:禅宗主张心外无物,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因此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喜悦。在这里,“清欢”指的是心灵的宁静和愉悦,而“禅悦”则是指通过修炼达到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3. 中无:禅宗认为万物皆空,因此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喜悦。在这里,“中无”指的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4. 迦叶:佛教四大弟子之一,被认为是初祖。
  5. 林逋:北宋诗人林逋,以其隐居西湖孤山而闻名。
  6. 蚁梦:比喻琐碎无聊的事情。
  7. 跃含潜理:比喻深藏不露的智慧。
  8. 骊珠:比喻珍贵的人才或物品。
  9. 虞僧孺:唐朝文学家、诗人,以诗歌见长。
  10. 溪上闲吟影共癯:形容在溪边悠闲地吟诗,影子与自己一样瘦弱。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禅宗修行的诗,诗人通过对佛法的领悟和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表达了对内心平和与智慧的追求。

首句“情与非情法喜图”,诗人用“情与非情”来描绘佛法的境界,强调了情感与理智的统一。“法喜图”则是对佛教中法喜(即内心的喜悦)的描绘。这里的“法喜”并非单纯的快乐,而是源于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次句“清欢禅悦有中无”,进一步阐述了佛法中的清欢(心灵宁静)和禅悦(精神满足)。诗人认为,真正的佛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或物质的追求,而是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这种内心的体验是无形无色的,但却能带来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接下来三句“不容迦叶称初祖,微许林逋作故夫”,分别提到了佛教的两位重要人物——迦叶(佛教传说中的四大弟子之一)和林逋(北宋时期著名的隐士诗人)。诗人在这里用这两个人物来形容佛法的高深莫测,以及修行者在追求内心平和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境界。

第四句“春有秋心消蚁梦,跃含潜理戏骊珠”,诗人将春天的生机和秋天的萧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这里,“春有秋心”可以理解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内心始终保持着春天般的生机与活力;而“消蚁梦”则暗示了通过修行能够消除心中的杂念和纷扰。最后一句“跃含潜理戏骊珠”,则是在赞美那些深藏不露的智慧,就像珍贵的骊珠一样难得且珍贵。

整首诗通过对佛法的描绘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内心平和与智慧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