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言不出吾何死,客难徒云世所嗔。
七国有碑唯诅楚,六经灭迹待亡秦。
忘忧但记徐无鬼,结舌谁知虞有人。
馋𣦼不餐千亩竹,斫来滥写一溪春。
”`
广遣兴五十八首其二
主言不出吾何死,客难徒云世所嗔。
七国有碑唯诅楚,六经灭迹待亡秦。
忘忧但记徐无鬼,结舌谁知虞有人。
馋𣦼不餐千亩竹,斫来滥写一溪春。
注释:
- 主言不出吾何死:主人的话中没有提及我该如何死去,表示对生死的无奈和困惑。
- 客难徒云世所嗔:客人的议论只是在责怪世人为何要这样对我,表达了一种被误解和指责的无助感。
- 七国有碑唯诅楚:在七个国家中,只有楚国的碑文上刻有诅咒我的言辞。
- 六经灭迹待亡秦:六经的历史记载中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关于秦国灭亡的记录。
- 忘忧但记徐无鬼:忘记了忧虑,只记得徐无鬼这个人。徐无鬼是道家人物,代表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 结舌谁知虞有人:惊讶地发现虞人(可能是一个古代官员)也感到疑惑不解。
- 馋𣦼不餐千亩竹:由于受到诱惑,不愿意吃上千亩的竹子,象征着一种清正廉洁的品质。
- 斫来滥写一溪春:随意砍伐竹子,却用来书写春天的景色。这里的“滥”字,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美景的肆意破坏和不珍惜的态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作者在社会中的种种遭遇和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广遣兴五十八首·其二》是王夫之的一首作品,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诗中的许多意象都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例如“忘忧但记徐无鬼”和“结舌谁知虞有人”,这些象征都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和社会环境的反思。此外,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使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和真实,体现了王夫之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