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夏非卜子夏,汉秋胡异鲁秋胡。
君看世厌刘渊也,岂有人祠石勒乎。
水色山光元自好,古名今姓偶相符。
我逢胜境须题咏,不管神灵有与无。

【注释】:

西林三景晓树樵歌:西林三景,指西晋诗人左思的《咏史八首》中的“西陆文姬贱,东山太伯贤”,以及王粲《登楼赋》的“虽信美而非吾士也”。

杜子夏非卜子夏:杜子夏和卜子夏都是战国时人。《汉书·艺文志》载有《子夏易传》、《卜子夏易传》,但《隋书·经籍志》不著录。

汉秋胡异鲁秋胡:秋胡是春秋末年晋国人,因娶妻陈国女子而失去官位,后被齐国人收留,三年后再回陈国,妻子已死,遂改娶之,终为齐人所杀。

君看世厌刘渊也,岂有人祠石勒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在与袁绍相持的官渡之战前,派人向袁绍求援,袁绍以“吾方与公孙瓒争锋”作为拒绝理由,并说:“夫刘、项之匹,乃比肩枭雄……岂有居此托彼者乎?”这里指刘渊、石勒都已被世人所厌弃。

水色山光元自好,古名今姓偶相符:水色山光是自然之美,古名今姓是历史的痕迹。

我逢胜境须题咏,不管神灵有与无:我来到这美丽的风景胜地,应当写诗作画,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必在乎神灵是否存在。

【赏析】:

此诗应是作者游历西林三景(西林,即西晋时西林县,位于今山西沁水一带)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西林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首句“西林三景晓树樵歌”,直接点出了西林三景的主题。西林三景指的是西林县的自然风光,包括清晨的树木、劳作的樵夫以及悠扬的歌声。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次句“杜子夏非卜子夏,汉秋胡异鲁秋胡”,是对西林三景的进一步描绘。杜子夏和卜子夏都是战国时人,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然而,西林三景却并不受他们的直接影响,而是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魅力。这里的“异”字,既表现了西林三景的独特之处,也表达了诗人对西林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君看世厌刘渊也,岂有人祠石勒乎”是对西林三景的进一步思考。刘渊和石勒都是历史上的名人,但他们已经被世人所厌弃。而西林三景却能够独领风骚,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这里的“厌”字,既表现了人们对历史的反思,也表达了诗人对西林的赞美之情。

第四句“水色山光元自好,古名今姓偶相符”是对西林三景的进一步描绘。水色山光自然之美,古今姓名历史痕迹。这种自然与历史的完美结合,使得西林三景更加独特而迷人。

最后一句“我逢胜境须题咏,不管神灵有与无”则是对西林三景的总结性评价。我来到这个美好的胜境,应该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赞美之辞。至于神灵的存在与否,则无关紧要。这里的“题咏”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西林三景的热爱和赞美,也表达了他超然物外的人生观。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西林三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通过对比历史的名人与自然的美景,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