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况劳相问,微言答笔间。
拙鸠无己屋,野鹿有僧山。
辟牖教云去,开帘待月还。
几时携杖笠,一扣竹林关。

《答人》

近况劳相问,微言答笔间。
拙鸠无己屋,野鹿有僧山。
辟牖教云去,开帘待月还。
几时携杖笠,一扣竹林关。

这首诗的作者是太上隐者,通过描绘松树、石头和山中的自然景色,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超脱世俗的情怀。首句“近况劳相问,微言答笔间”表达了诗人不为人知的生活状态,以及他选择用笔墨作为交流方式的原因。接着,“拙鸠无己屋,野鹿有僧山”,利用动物比喻来表现自己的隐居生活,既真实又富有诗意。

在后文中,“辟牖教云去,开帘待月还”,描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诗人通过开窗迎接云彩,让云彩自由地飘过;当月亮升起时,则打开窗户等待月亮归来。这种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和谐自然关系的向往。

最后两句“几时携杖笠,一扣竹林关”,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希望能够在山林中寻找到宁静和平和。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深深的情感。

赏析:

太上隐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创作了这首《答人》。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这里的主人公仿佛是一只偶然来到松树下的小鸠,它没有固定的居所,只是随意地选择一块石头作为栖息之地。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束缚的精神境界。第二联“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意境。在这里,时间似乎变得模糊不清,人们无法通过日历来判断季节的变化。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往往能更好地感受自然界的节奏和规律。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也反映了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第三联“辟牖教云去,开帘待月还”,则更加细腻地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的互动。诗人通过推开窗子让云彩自由飘过,再通过打开窗帘等待月亮的到来。这些动作虽然看似简单,但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和升华。第四联“几时携杖笠,一扣竹林关”,则是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他希望能够在山林中寻找到一片宁静和平和的地方,就像古代隐士常常选择的那样。这种期望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答人》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篇关于生命哲学和个人修行的散文。太上隐者以他的智慧和才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世界。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的作品,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启示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