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嗟人世浅,托宿佛庵深。
试看新生月,何如初发心。
藤垂璎珞影,松作海潮音。
明旦那能别,幽情已满林。

【注】:

1、宿空相庵:住进空相庵,即住在空相庵。

2、所嗟人世浅:可惜人生太短了。

3、托宿佛庵深:在佛庵中寄托着深远的宿愿。

4、试看新生月:试着看看初升的新月。

5、何如初发心:又怎能比得上当初的发心呢。

6、藤垂璎珞影:藤条垂下如珍珠璎珞的阴影。

7、松作海潮音:松树的声音就像海浪一样。

8、明旦那能别:明天早晨怎么能够分别?

9、幽情已满林:内心的感情已经充塞整个树林。

【赏析】:

此诗是写住进空相庵后的感受。首四句写住庵的感受:“所嗟人世浅,托宿佛庵深。”感叹人生短暂,寄寓深远;“试看新生月,何如初发心。”尝试看看新生的月亮,又怎么能比得上当初的发心呢?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住进了空相庵,但内心仍不满足,仍然有远大的人生理想,与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因此,尽管住进了佛庵,仍不能消除他的内心欲望,反而更加强烈地向往未来。中间四句进一步描绘住庵时所见景物,以衬托内心情感的变化:“藤垂璎珞影,松作海潮音。”藤蔓下垂,如同璎珞的影子,声音如大海的波浪。这里用“璎珞”比喻藤蔓的颜色鲜艳,用“海潮音”形容松涛阵阵。诗人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来表现内心的感受。

最后二句表达了住庵后的心境和感慨:“明旦那能别,幽情已满林。”明天早晨怎么能够分别?内心的感情已经充塞整个树林。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住庵者的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住庵者虽然住进了空相庵,但仍然怀有远大的人生理想,不能摆脱世俗的追求,内心的感情充塞整个山林,无法表达出来。

这首诗通过对住庵者内心的刻画,展现了其内心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对生活态度的认识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