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溪山记旧踪,寺僧遥住翠微重。
扁舟曾泛桃花入,歧路心多草树封。
谷口鸟声兼伐木,石门烟火出深松。
年来百好俱衰薄,独有幽探兴尚浓。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历历溪山记旧踪,寺僧遥住翠微重。

扁舟曾泛桃花入,歧路心多草树封。

谷口鸟声兼伐木,石门烟火出深松。

年来百好俱衰薄,独有幽探兴尚浓。

下面是对每一联诗句的逐句释义和注释:

  1. 历历溪山记旧踪 -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曾经游历过的山水之地的记忆仍然清晰可见。
  • 历历:形容非常清晰,历历在目。
  • 溪山:指的是山川河流,这里特指诗人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 记旧踪:回忆过去的旅行踪迹。
  1. 寺僧遥住翠微重 - 描述的是寺庙的僧人居住在风景如画、云雾缭绕的高处。
  • :距离遥远,此处强调位置的高远。
  • :生活或居住。
  • 翠微:形容山色翠绿而高远,常用来描绘山峰的秀丽景致。
  • :再次,强调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回忆。
  1. 扁舟曾泛桃花入 - 诗人乘坐小船泛舟,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桃花香气的仙境。
  • 扁舟:小船,泛舟即乘船。
  • :过去曾经,这里表示一种回忆或经历。
  • :泛舟,泛指划船。
  • 桃花:春天常见的花朵,常与美景联系在一起。
  • :进入,这里形容桃花随风飘落的景象。
  1. 歧路心多草树封 - 描述了在岔路口时,心中充满了被草木掩映的感觉,暗示了旅途中的迷茫和孤独。
  • 歧路:分叉的道路,比喻人生道路上的选择或困境。
  • :内心,情感上的感受。
  • :形容词用词,强调数量之多,这里指内心的感受。
  • 草树封:草木丛生,树木茂盛覆盖。这个词语传达了一种被自然包围的感觉,同时也可能暗示着迷失方向或被自然景色所迷惑。
  1. 谷口鸟声兼伐木 - 描述了在山谷口处听见鸟儿的歌唱声,同时看到了有人在砍伐树木。
  • 谷口:山谷出口的地方,通常指一个较为开阔的空间。
  • 鸟声:鸟儿的叫声,声音悦耳动听,常常用来象征自由和宁静。
  • :动词,表示“又”或者“也”,这里表示同时发生。
  • 伐木:砍伐树木的动作,通常与劳动相关,象征着辛勤和收获。
  1. 石门烟火出深松 - 描写了一座石头门后冒出的炊烟和远处山间的松树。
  • 石门:可能是一座山门或者桥洞等具有岩石结构的建筑。
  • 烟火:这里的“烟火”不是指真正的烟雾,而是借代为炊烟,代表人间烟火。
  • :出现的意思。
  • 深松:山中郁郁葱葱的松林,通常代表着一种深远和宁静的自然景象。
  1. 年来百好俱衰薄 - 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美好的事物都逐渐变得稀少和淡薄。
  • 年来:指近年来,表达时间上的延续。
  • 百好:许多美好的事情或愿望。
  • :都,全部。
  • 衰薄:衰退,薄弱,这里指美好事物的减少。
  1. 独有幽探兴尚浓 - 尽管其他美好事物正在衰减,诗人依然保持着对未知领域探索的热情。
  • 独有:唯一拥有,强调独特性。
  • 幽探:隐秘的探险活动,这里指独自进行的深入探索。
  • 兴尚浓:兴趣浓厚,兴致勃勃。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慨和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脆弱。诗中的“百好衰薄”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而“幽探兴尚浓”则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和热情。这首诗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人命运与历史的交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