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驻南宁五月馀,始因送远过僧庐。
浮屠绝壁经残燹,井灶沿村见废墟。
抚恤尚惭凋弊后,游观正及省耕初。
近闻襁负归猺獞,莫陋夷方不可居。
【注释】
- 南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古称邕州,是古代岭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
- 送远:送别。
- 绝壁:悬崖峭壁。
- 残燹:战乱后的废墟。
- 井灶:水井和锅灶。
- 抚恤:安慰救济。
- 凋弊:衰败,衰落。
- 游观正及省耕初:游赏的时候正当春耕开始时。省耕,即省事、省力地耕作。
- 襁负:背负婴儿。
- 莫陋夷方:不要轻视南方边陲之地。
【赏析】
此诗作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诗人在广西任提点刑狱公事,五月间因送别友人而来到南宁。南宁是古南越国都城,又是当时岭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诗人在这里看到了战争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第一句“一驻南宁五月馀”,说明诗人来南宁的时间已超过五个月。这五个多月以来,诗人一直居住在南宁,所以用“一”字表示时间的短暂。
第二句“始因送远过僧庐”,说诗人到南宁的目的,是为了送别远来的友人。“僧庐”指和尚的住所或寺院,这里用来代指友人的住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三、四句“浮屠绝壁经残燹,井灶沿村见废墟。”写南宁一带的战争破坏情况。“浮屠”指佛塔,“绝壁”指陡峭的山崖。“残燹”指战火焚烧后剩下的残破景象。“井灶”指水井和炉灶,“沿村见废墟”,意思是村庄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了废墟。这两句诗描绘出了南宁一带战争破坏后惨不忍睹的景象。
第五、六句“抚恤尚惭凋弊后,游观正及省耕初。”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之心。“抚恤”指慰问救助。“凋弊”指凋零破败。“省耕”,即省力耕作。“游观”指游览欣赏。“正及省耕初”,意思是正当春耕开始的时候。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又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定富强的关心。
最后两句“近闻襁负归猺獞,莫陋夷方不可居。”是全诗的结语。“襁负”指背着小孩。“猺獞”指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壮族。“莫陋夷方”,意思是不要轻视南方边陲之地。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富强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