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官亭黄柳枝,乳莺啼断绿杨丝。
影留年少看花骑,色借邻姬卖酒旗。
闺里岂堪窗外见,天涯谁忍笛中吹。
托根不合临长道,空与行人赠别离。
路傍柳
袅袅官亭黄柳枝,乳莺啼断绿杨丝。
影留年少看花骑,色借邻姬卖酒旗。
闺里岂堪窗外见,天涯谁忍笛中吹。
托根不合临长道,空与行人赠别离。
注释:
袅袅(niǎo niǎo):形容柳条轻拂水面的样子。官亭:指官署旁的亭子。黄柳枝:泛指柳树,黄色的柳树枝条。乳莺:雏燕,即黄鹂。啼断:啼叫得非常凄惨;也指因啼叫而断了鸣声。绿杨丝:杨柳细长的枝条。影:影子。少年:年轻的人。看花骑:骑着马在花丛中游玩的人。色:指女子的姿色。邻姬:邻近的姑娘。卖酒旗:指酒店前悬挂的酒旗。
闺里:指女子所住的地方。堪:能。窗外见:从窗户看到外面的情景。天涯:远在天边的异乡。谁忍:谁又能够忍受?笛中吹:在笛声中倾诉自己的思恋。
托根:比喻依附、生长。这里指依附在长道边。不:不要。空:徒然;白白地。行人:过客。赠别离:赠送离情别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春日送别之情的小诗。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流丽,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情趣。
首句“路傍柳”,点明地点和季节,为全篇定下基调。路旁的柳树,春天来临时,新长出的嫩枝柔美婀娜,犹如少女的长发,随风摇曳,令人心醉。诗人抓住这最具有代表性特征的景物加以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接着,诗人又通过写黄莺、垂柳、酒旗等物象,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生机与繁荣。
第二句“乳莺啼断绿杨丝”,则以听觉形象表现了春天的景象。“乳莺啼断”写出莺儿啼声婉转悠长,如泣如诉,使人感到哀伤;而“绿杨丝”则以视觉形象表现出春天的生机盎然。两者相互映衬,使画面生动活泼。
接下来两句“影留年少看花骑,色借邻姬卖酒旗”,以动作形象刻画出春天的景象。“影留”既指柳荫下的人影,又隐含着青春易逝的感慨;“色借”则用色彩来形容女子,突出了年轻女子的美丽娇艳。这两个动作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印象。
第四句“闺里岂堪窗外见”,则将视角转移到了女子一方。这里的“闺里”指的是室内,而“窗外见”则是指室外。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女子因被外界诱惑而产生的烦恼和无奈。这种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鲜明生动。
最后两句“天涯谁忍笛中吹,托根不合临长道”,则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无奈。“天涯”一词既指远方异地,又暗示着离别之情;“谁忍”则是指有人能够忍受这种离别之情吗?这个问题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而“托根不合临长道”则意味着诗人无法改变命运,只能默默地祝福他人。
这首诗通过对春日送别之情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人类的情感世界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抒情等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爱情和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