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不逐登坛贵,瘴海聊因作郡过。
细柳营中辞虎竹,刺桐花底听弦歌。
双旌暇日朋簪盍,别驾行春雨露多。
自是清源山水胜,日勤车马访烟萝。
【注释】
清源:县名,今属云南。董别驾:即董宗成,字希圣,号清源,宋末元初人。作郡过:做官路过。细柳营:汉文帝时,以卫尉监为典属国,典属国秩九百石,后改为二千石。虎竹:指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大宛国带回的葡萄种,故称“胡桃”。刺桐(jiàn)花:即木棉,又名红槿。弦歌:指音乐。双旌:指两把旗子。暇日:空闲的时间。簪盍(hé):古代冠上插玉的首饰。别驾:官名,掌一县之政,地位较县令高。行春雨露多:《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问东方朔:“吾欲画图象之。”朔曰:“可矣。昔者先王尝游观于四泽,诸侯绘于前,使人御说于后,若飨,若神,若存。”这里指诗人自比东方朔,以幽默的语言表示对清源山水的喜爱及对友人董别驾的祝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赴任途中,经过清源县而作的一首送别诗。首联写他到清源县任职,并不因自己是个显贵身份而瞧不起老百姓,也不去追求当官的荣华富贵;第二联写他在清源县做官,虽然远离京城,但仍然关心朝廷政事;第三联写他与董别驾在清源县共度闲暇时光,畅谈国事;第四联写他希望董别驾能继续为百姓造福,并祝愿他此行一路平安。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厚,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关心民情的美好品质,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豁达胸怀和乐观精神。
此诗用典贴切自然,不显雕琢。如第一句中的“登坛”,指登上高位,意谓不追求显贵;“瘴海”,指南方炎热潮湿的地区,这里用以比喻僻远之地。第二句中,用“刺桐花”代替了“胡桃”(葡萄),因为当时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不能作为水果食用。第三句中,用“双旌”代替了“双剑”(古代将帅出行时所持),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车马,所以只能以旌旗代之。这些典故的使用都非常巧妙自然。另外,此诗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闲日”、“听弦歌”,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