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擅操割,目行神为虚。
三年无全牛,投刃划有馀。
渊情妙至理,岂受外物拘。
冥筌苟不弃,安能得神珠。
【解析】
1.庖丁:春秋战国时鲁国厨师,以善解牛著称。操:宰杀,操刀割肉。
2.神为虚(“为”字原缺,据上下文补):精神集中。
3.三年无全牛:比喻做事有把握,不必处处求全。
4.投刃划有馀:指做事情游刃有余。
5.渊情妙至理:指深藏的感情最奇妙,它的道理最深远。
- 岂受外物拘(“受”字原缺,据上下文补):难道被外界的事物所拘束吗?
7.冥筌苟不弃:指追求真理的人不应丢弃自己的理想、信念。
8.安能得神珠:怎么能得到神奇的珍珠呢?
【答案】
译文:庖丁擅长屠宰,眼睛看准了,精神集中,动作熟练,不用刀而把牛杀了。经过三年的实践摸索,他终于掌握了解剖牛的诀窍。他宰牛就像在陆地上行走一样轻松自如,他投出一把刀,砍下一块肉,还剩下很多肉没有砍下来。他的这种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本领,是因为他深入地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所以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而不为任何外在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如果追求真理的人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得到神奇的东西。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以庖丁解牛的故事作比,说明只有深藏于内心的情感才是最奇妙的,它的道理最深远,只有不被外界的事物所拘束,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从而获得神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