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老依稀说六朝,当时伯气巳全销。
新亭别泪何须堕,古井妖魂不可招。
爪步客帆朝带雨,长干僧艇晚随潮。
行人不用夸天堑,南北舆图总属尧。

【注释】

  1. 六朝:指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共一百八十五年。
  2. 伯气:指伯父的英气。
  3. 古井妖魂:指古井中妖气弥漫,不可招回。
  4. 爪步:指脚爪般的船行速度。
  5. 天堑:古代长江为天然屏障,有“天险”之称,故称天堑。
  6. 尧:传说中远古圣明帝王。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的诗。首句写六朝遗事,二句写新亭旧事,三句写古井之妖,四句写爪步客帆,五句写长干僧艇。前两句是泛论,后两句是特举;全诗由历史而现实,由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层层深入,步步进逼,以议论入诗,以议论结诗,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诗题中的“杂咏二首”,说明作者还有另一首诗。两首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只是第二首多出了一句“不用夸天堑”。这一句是作者的感慨之词,意思是说:南北的形势,用不着炫耀于天下,因为一切尽在尧之手了。
    “父老依稀说六朝”,说的是南朝的事,但诗人并不局限于此。他接着就写到“当时伯气巳全销”,“伯气”是指英气,这里暗指南朝士人的英气已尽。“新亭别泪何须堕”,“新亭”原是东吴时建业城西的一个地名,因三国时周鲂曾在这里与刘备相会而闻名。后来泛指三国时的南京(今南京市)。“别泪”指东吴灭亡后,东吴士人到建康(今南京)哭吊的情景。“古井妖魂不可招”,说的是东晋时王导和谢安等在石头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南)饮酒赋诗的故事。谢安说“我与王文度(王珣字文度)共在桓公司(桓温)坐上,卿在北座,吾在南座”,谢安称王珣为“君方外之人”,王导则称谢安为“我方内物”(见《世说新语·雅量》)。谢安死后,王导对人说:“安石(谢安的字)任心而行,不念世务,虽遇兵难,当如磐石然。”后人因此称两人为“璧水金波”,并引以为美谈。这里用典,意谓东晋的风流才子已不复存在,而王文度的风流犹可追忆,谢安的清谈犹能传唱。
    以上四句都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抒发了诗人对六朝士人风流才子的怀念之情。
    下面两句,是写眼前之事。据《世说新语》载:刘真长(刘惔,字真长)常戴数千计的布帽,每次乘船出游江津时,必使人遥掷数枚于水中,然后徐行登岸去取。有人问他何以如此,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还家。”这里借用这一典故,说即使脚踩高跷般快船,也只能带雨而来,不能带潮而去。这里所说的“爪步”,就是脚踩高跷的意思(见《晋书》卷八十七《刘真长传》)。《世说新语.排调》载:殷仲堪夜读书,听外面雨声,遂命侍婢捧火炉近前暖手。婢云:“官人生尘。”仲堪曰:“既尔不妨。”至晓,闻下漏续续有水滴声。方知造次必于是矣。这里也是用典,意思是说:即使脚踩高跷般快船,也只能带雨而来,而不能带潮而去。
    “长干僧艇晚随潮”,是说在长干寺一带游历,傍晚时看到僧人乘坐的小艇随着潮水的涨落漂荡而去。这里写的是佛寺附近景色。长干寺旧址在江苏南京市秦淮河南岸的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南朝时已有佛教建筑。唐代以后,寺庙林立,成为南京的重要名胜之一。
    “行人不用夸天堑”,是说江南的山水美景,足以使北方的人自愧不如了。这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它不仅概括了前面所写的内容,而且把整个诗的主题推向了高潮。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题中所说的“杂咏二首”,说明作者还有其他的诗。这两首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只有末两句稍有不同。两首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只有末两句稍有不同。这两首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只有末两句稍有不同。第一首是说:六朝的遗民虽然还存在,但他们的英气已全部消失。第二首是说:新亭的泪水早已流尽,而古井中的妖气却不可能再被招回。
    从全诗看,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主题,即通过历史的变迁来揭示现实的真谛。这种写法,使诗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是雄浑豪放的。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写过去的历史遗迹和人物,后半部分则着重刻画了当前的现实情景。从结构上看,全诗分为两大部分,前后两大部分之间没有过渡性的语句,而是直截了当地转入后半部。这种手法叫“突转”,突转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它能够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使读者感到新奇和振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