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兮生死巳无愧,边人至今嗟未平。
边人能言不能纪,惭我乡生官太史。
聊述人言作些词,书罢长歌泪如洗。
公兮生死巳无愧,边人至今嗟未平。
译文:公啊,你的生死已经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可是边地的人们仍然感叹战事还没有结束。
注释:生死,生死已定,无可更改。嗟,叹息,感叹。
赏析:诗的首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境界的敬佩之情。“生死已无憾”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全诗的主题所在。它既是对友人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精神的高度概括,又揭示了这一精神力量产生的内在原因。在诗人看来,友人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因此,他坚信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
公兮生死巳无愧,边人至今嗟未平。
边人能言不能纪,惭我乡生官太史。
译文:公啊,你生死已定,无需遗憾,可是边地的民众仍然感到战乱未息,生活艰辛。惭愧的是,我这个家乡出生的人却是一个官居要职的史官。
注释:言,说话;纪,记载、记录;惭,惭愧,羞惭;史,史官。
赏析:第二联紧承首联,进一步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边人至今嗟未平”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与深化。它既表明了战争还未结束的事实,又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无奈与痛苦之情。而“边人能言不能纪”,则进一步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矛盾与困惑。他们虽然能说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却无法将这些愿望和要求付诸实践。这种矛盾和困惑,正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
公兮生死巳无愧,边人至今嗟未平。
公兮生死巳无愧,边人至今嗟未平。
注释:言,说话;纪,记录;叹,叹息;心,内心。
赏析:第三联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惭我乡生官太史”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无奈与自嘲,又表现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思。他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史官的责任重大,必须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然而,现实却让他深感失望和无助,使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之中。